昨天看完了電影《蘇菲的選擇》。不得不說,還是想吹爆我梅姨。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我從漫不經心,到心髒被擊痛,最後久久不忘。
梅姨的一雙綠眼睛,像要穿透生命中最沉重的霧霭,撩撥着你的心,挑逗着你的情緒。就那一刻,你會想,“啊,哪怕和她在一起一秒鐘,也值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顯然,電影的男主斯丁哥,就是這麼想的。
1.愛她,連她的男友都愛
美人早有了男友。看着他們尋歡作愛,肆意生命的樣子,他深深被吸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内森很迷人,時而激情似火,時而冷靜内斂。他,像極了那些偏執,卻又讓你不得不愛的藝術家。
蘇菲愛他到骨子裡。哪怕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莫名暴躁,撕開她的傷口,羞辱她,為她的哭泣而感到興奮,她的愛還是無休無止。
開心的時候,就是極緻的盡情。絕望的時候,是世界坍塌了的黑暗。那些套用在俗世情侶的條條框框,根本不受用于他們。
2.複雜的人性
如果激情能延續到底,那必将一切焚燒成灰燼。
如果要問誰的愛最純粹,那自然是精神病的。
但在時代背景下,他們三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畫地為牢、精神分裂。
蘇菲,一個個錯誤的選擇,讓她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家人。
當愛人勇敢地和納粹作戰,她軟弱退卻。
當同胞面臨被決裁的命運,她急着撇清,聲稱自己是反猶太分子。
當她被要求在孩子中做出選擇,大喊出“帶走我的女兒”時,小女孩撕心裂肺地尖叫,可她張大了嘴,淚如雨下,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她知道,下一秒,女兒就會被丢進焚化爐。
她真的能感同身受,女兒被抛棄的痛。“媽媽,你為什麼送我去死?”
那種恐懼,她懂。因為從那以後的每一刻,她都為自己親手送女兒去死的殘忍,深深顫栗。
内森,一個有精神病的猶太人。
他恨毒了納粹。當蘇菲第一次倒在他面前,他愛她易碎的美麗。
可對納粹的憎恨,又會讓他不斷懷疑蘇菲,“為什麼隻有你活下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誰說活着就是幸運?幸存的人,永遠要活着受譴責。
斯丁哥,懦弱、年輕、戀母。
他懷揣着“美國夢”,想成為一名作家。
作品裡寫滿了對逝去母親的思念,他實在是沒什麼存在感。
可他看蘇菲和内森的眼神,讓我印象深刻。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是純粹的愛和崇拜。
愛蘇菲的脆弱和美麗。崇拜内森的狂熱和才華。
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第三者。
3.我們正在死去
即便是,有那麼一刻,斯丁哥以為,他可以永遠擁有蘇菲了。
可蘇菲也不過是把所有的痛苦和絕望,都化作情欲發洩出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她給了斯丁哥肉體,卻把靈魂獻給了内森。
隻有内森,一個精神分裂患者,才能承擔她身上所有複雜的人性。
隻有内森,懂她的不堪、無奈和黑暗。因為他,對生命足夠熱愛。就算再龌龊的一面,他也為之譜曲高歌。
蘇菲,早在作出的一個個選擇後,支離破碎。
誰都沒錯,隻不過,生命有多絢爛,也就有多污穢。
最後蘇菲和内森,安靜地在床上睡去,永遠不再醒來。像藤蔓一樣互相纏繞,從生命交織的那一刻,他們的根就連到了一起。

圖片發自簡書App
-Don’t you see it? We are dying.
那些無法挽救的痛苦碎片,早就謀殺了他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