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淩,青春與現實。藝術創作源于生活,但是不等于生活。隻有活着的人才能書寫曆史,而死去的人,他們沒法自我證明。

  “他把血潑在這兒了,我證明!……我給他們證明我的弟兄們就埋在這煤堆底下,我給他們證明!我證明!”

故事細節不要較真,關注重點在于少年

  《少年的你》講的是在高考前夕,因為由校園欺淩引發的一個事件,改變了兩個想走出去成為成年人的少年的命運的故事。

  故事講得不錯,雖然談不上很優秀,但是絕不應該被一些批評者說得那樣過火。我單單從這部電影本身,不要說什麼抄襲借鑒,聊一聊他的故事和我們的人生。

校園若有欺淩,原因或許可怕

  其實一般情況下,在學校會不會被欺淩,和你有沒有朋友還是有關系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在于個人的性格。

  朋友多少,隻能影響到表面情況,這很無奈,卻是現實。在學校,尤其是已經在有一些自我觀念的年紀,團體一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他們的利害關系可能真的沒有成年人那麼複雜,也往往是,一個幾個人的小團體,大于一個班級,一個班級大于一個年級,一個年級大于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大于其他學校。也許就是這樣的共生共同體吧,如果是在一個小團體裡,受到欺淩的幾率就是要小一點。

...

不想當朋友.jpg

  如果你不是林田惠,性格的弱勢,就可能就是被欺淩的原因。這我有親身體會,雖然算不上欺淩。我小的時候,膽子特别小,又特别愛哭。甚至有時候和同村的同齡小孩一起出去玩,他們跑快兩步消失在我的視野裡,我都會坐在地上哭。所以即便是同村的女孩,都覺得我這個人太怯弱了。這種性格一直伴随我整個小學,所以我記得幾個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

  一件是有一次我同桌借了我的筆,我讓他還,他不還,我就一直叫他還,他不耐煩了,就抓起我的文具盒砸到牆上,文具盒砸壞了,我也被吓哭了,直接引起了同學去喊老師。那時我已經4年級,10歲了。

  還有一件是我6年級,12歲的事情了。那天我是班幹部代理值日生代表,監督當天做清潔的同學放學後打掃教室,等待年級部清潔委員檢查過後才能走。還在打掃清潔的時候,一個别班的人來找我們班本來該留下打掃清潔的同學一起回家,我說他今天要打掃完清潔才能走。隻見他一腳提到講桌上,大聲說:“掃個屁!”直接又把我吓哭了。

  不是每個人的内心都足夠堅強到敢起身直面欺淩,正如電影中的他們,選擇忍氣吞聲,希望高考之後,能夠脫離苦海。

  但如果不反抗,被欺淩隻有0次和無數次,即便是你考上大學,走進社會,永遠都是。所以一個人默默忍受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

被欺淩者的内心或許部分如此.jpg

不止“小混混”,大部分老師和家長都是愛你們的

  或許電影的編劇不是特别理解小混混吧,也可能是我自我感覺的問題。劇情有兩個“共生體”的相遇那一段,槽點滿滿。

  首先是陳念報警這一塊,作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都能從容的從毆打現場走開,卻不知道走到轉角處再打電話。就在一會兒,劉北山起身反手打了三人中其中一個,沒想到那三人就直接丢下一句狠話就走了。就走了?!雖然我完全理解這裡的不合理也是必須這樣,不然怎麼把男女主以他們的預期的方式湊到一起去。

...

你給我等着啊.jpg

  其實小混混可能真的就這麼單純。電影中有幾個片段展示了劉北山作為了一個小混混的生活狀況,無論是恻隐之心,或者骨感現實生活,都是很幹脆的。真的很簡單,想他這個角色的小混混,其實就是在初中畢業或者辍學之後,年紀太小又叛逆,所以不務正業,成了一個小小的無業遊民,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小混混。随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脫離主流教育的指引路線。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莫名有一點點固有的執念,讓人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他們的做法。

  就像陳念手機被摔壞了,第二天找到她時就要給她修;麻将館看見一個小孩子不敢受大人指示去偷錢包就大打出手;說跟在後面送她上下課就一定每天都這樣做;說不碰她,就真沒有碰她……轉念想想,他們其實也是一樣年紀大小,隻不過有些人就是讀書讀不下去而已,即便他們知道讀書是好的。

...

不敢偷,隻能挨餓.jpg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小混混和“好學生”的确不是容易在一個團體的。我記得我在上了初中之後我不知道為什麼,幡然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人要欺負我,我就打回去就好了,實在不行就跟老師講,為什麼我總是要哭呢?自從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的生活過得好多了,加上我成績比較好,我一般被人欺負我打不過時,我就直接告訴老師了。一般情況下,是有用的,我從不會忍氣吞聲,打得過,我就打,打不過我就說。其實在初中那個年紀,老師和家長對于學生和小孩的引導意義非常大,很快就能夠糾正問題。

  我記得,還是有些人看我不爽,說是要等初中畢業了找人打我一頓。但是這個消息也是某個同學主動透露給我的,說讓我注意安全。我依然記得我當時還有點小期待,我到要看看他們能弄出什麼樣的花招。雖然直到最後,那一幕并沒有發生。

  我覺得故事中把家長和老師和警察描述得有點偏激了,可能因為他們并不是主角吧,但是,如果你不能一個人解決問題,而身邊卻也沒有朋友,他們絕對是你第一個值得信任的對象。

...

你不專業啊.jpg

如此精密的“獻身”,真的是少年的你們?

  如果說前半段看得我有點揪心,隻有一個遺憾的話,那麼看完整部電影,我卻開始懷疑,到底人心,具有多大的能量?

  一個品學兼優前途光明的學生,一個無所事事,地處底層的小混混,難道真的是為了愛才甘願犧牲小我,完成對少年的尊嚴的捍衛?

——“這他媽是八歲?!”

——“沒人信,我都不信。三歲跟他媽一樣高,五歲就跟我一樣高,八歲就這樣了。”

  你這不都鬼話連篇,放屁不是嗎。有很多人都覺得,為了順大統,為了電影能上映,做了妥協,修改故事成這樣樣子,強行在片頭片尾加上“政治态度正确”,影響了故事本身的優雅。

  我倒是同意某一點,這畢竟是一部電影,是藝術創作,黑暗與光明共生共存,理想與現實的共生共死。走出去,那怕是一個,都是勝利。

  如果這是一個人性思考的問題,完全可以就那樣結束,甚至還可以加上幾年之後,一個光鮮靓麗的女子遵守承諾,迎接一個人的新生;或者一個走出鐵門卻隻有秋風吹落黃葉斑斑,過去的人和過去的事都将他的人生也抛在了過去。

  我完全不敢去想這樣的少年。也許比起相信少年去欺騙世界欺騙自我,我甯願相信少年自己能拯救這個世界。

...

未成年能成為妄斷嗎?.jpg

  一廂情願罷了,誰不想遇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

歸根到底,到底是誰的問題?
遺憾的是,我們仍未知道那個加害者的内心世界

  我們抛開這到底是不是“少年的你的尊嚴”,再來看看電影沒有剖析的一個重點。

  校園欺淩是個重大的社會教育問題,但是他也是一個兩方面的話題。我們除了保護被欺淩的受害者,也應該去了解加害者的内心世界。去糾正加害者也是必須的,這也就是“預防、處置和遠期防治”的問題。

  關于電影中欺淩事件的主要加害者魏萊,雖然片中有幾個片段說明她的生存環境,從警察審訊說找母親時的情緒變化,到警察去家裡調查時從容的表情态度,到求陳念不要報警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不願再複讀的狼狽,如果加上她死後父母去認遺體時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所有可以窺探她家庭生活的内容了。

  但是這些内容就顯得比較草率了,因為這些内容完全拼接不起她有如此霸淩舉動的内心,尤其在警察鄭易去她家詢問後送陳念在車上形容那個“野生動物的眼睛”,但後來卻因為去求陳念不要報警道出害怕的原因:不想再複讀,不想她爸不和她說話。

...

野生動物的眼睛.jpg

  這就很扯知道吧,如果隻是想簡單把她成為欺淩者的原因歸加到家庭原因之上就簡直不要太牽強。影片中她不是一個笨蛋,是一個被老師表揚還要考北大的成績優秀的學生。一直以來都在從容不迫對待所有的事情,甚至都拿刀去陳念家門口堵截,結果卻死得那麼魯莽和草率。還有她的臨終遺言,我的天,這就是心機深重突然秒變白蓮花嗎?一秒鐘就想和一直欺淩的對象變成BFF了?還順便解釋為什麼當時堵截時小夥伴聽到了垃圾箱裡的電話響卻沒有告訴魏萊,但也太刻意了。

  看起來,這雙“野生動物的眼睛”,本不是形容魏萊的……

  或者說,除了他倆,少年的他們都是單純的人,隻不過,有些是單純的玩過火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如果活都活不下去了,那就可能教育生存遠比是非了。我一直認為那句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來形容家教問題完全不合理。

...

走出去一個也可以.jpg

——“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活着,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如果我能飛翔,何須眺望遠方

  如果可以,誰不想一直陪在孩子身旁?

  我想想我父母,在家務農無法生活,在我很小就外出打工,一年頂多春節回來幾天,一出去,就是十幾年。留着家裡的老人,隻會一句“你要好好讀書哦”,其他的,也無法再給。但是我們那個時候問題要簡單很多,因為知根知底,大家就是窮,好好讀書,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不要像祖輩一樣窮下去。

  而現在不一樣了,很多家庭家長不能在孩子讀書辨識是非的時候陪在身邊,是因為可能有一番事業需要維護,簡單點,就是多賺錢。或者這個時候,學生讀書的目的性就沒有那麼強了,變得雜亂起來,那這樣的“家庭教育”缺失,顯得更加重要了。

  此外,現在的社交媒體那麼發達,網絡無處不在,青少年很輕松就能受到一些網絡腐朽思想的腐蝕,沒人去告訴他們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錯誤的,自然就會跟着社會大流比較多點。可惜的是,現在的網絡上歪風邪氣還正盛行,明辨是非顯得多麼困難。

...

手機不可缺.jpg

  社會在進步,所以,老師們理念也應該進步了。以前激勵我們的話,或者不在适合這個時代了。“高考才是你們唯一的出路”已然不現實,學校除了教授知識,更要教做人之道,自救之道。當年我考研心理學時,也有在想,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真的不是簡單的口頭說說而已。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有些東西,不提早疏導,終究會潰塌。

或許也就那樣了

  《少年的你》可能觀看的人各有看法,但是他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把這個校園欺淩的問題,搬上了大銀幕,又引起了一次比較大的讨論熱度。

  家庭問題,學校問題,社會問題,沒辦法給個終極方案去解決。其實,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受害者站起來,正視這個問題,抗争這個問題。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勇氣。

  做一個内心強大的人,并守護你關心的人,不要讓每個少年都獨自奮鬥,去接受來自社會的毒打。

...

美好的如果就是沒有如果.jpg

  社會的毒打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住這份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