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 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們,經曆着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着變數的人生故事。

...

電影有幾個觀點值得思考的:

1.我為人人,人人未必為我。

男主角劉峰,就是我為人人,團裡的活雷鋒,本來有機會上大學,無私讓給别人。如果他上大學了,命運又有怎樣的改變?

腰後來也受傷了,跟一個女生告白,被告耍流氓,分配到戰線上,依舊沖鋒,斷了一隻手臂。

改革開放後,老婆跟别人跑了,在海南做生意,車子被扣了,低三下四受欺負。

無私奉獻的精神,在現代是不是要有所保留?

2.不被認真待見的人,才最懂得善良的珍貴。

女主何小萍出身不好,爸爸成分不好,要改造,媽媽改嫁,青春期的敏感,很自卑,不能很好表達自我,經常受别人集體嫌棄、欺負。為劉峰抱不平,被分配到前線當護士,前線場面太恐怖,吓瘋了。不受待見的人,才懂得善良的珍貴。隻有劉峰對她好,最後兩人相互依靠。

3.門當戶對。

劉峰告白失敗,那個女生嫌棄他的出身家境前途,後來那個女生去了澳大利亞。

文工團散了,一個女生聽說另外一個男生是高幹,在一起了,兩個家庭都是幹部。

4.inner peace 與物欲

1978年,改革開放,都變得不一樣了。

本來大家的差異不大,後來大家差異越來越大了,高幹家庭投資海南房地産,知識分子通過讀大學成為作家,光鮮亮麗。

殘疾的男主跟女主,卻活在社會的底層,卻彼此相互扶持,内心平和,inner peace。

改革開放30年,社會一直在迅速變化,個人的命運也在變。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年華,也在時間的流逝中變遷。

無論時代怎麼變化,依舊保持适當的善良,做一個内在平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