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書影君

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01

提起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于謙,在相聲界乃至娛樂圈,難得是能令多數人都豎大拇指的。

這不僅僅因為于謙是郭德綱的最佳搭檔,而且是因為于謙的為人。

于謙難得具有相聲界中一種儒雅、大氣的表演風格,而且性格随和、為人善良,愛玩愛熱鬧。

我十分愛聽郭德綱和于謙表演的相聲,尤其是于謙,用郭德綱的話來講,"于謙的家庭成員,為中國相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熟悉他倆相聲的觀衆都明白,這個梗是什麼意思。

于謙在台上,經常受到郭德綱的調侃(這是藝術表現形式,不存在對于謙不尊重的問題),比如于謙的父親趙老爺子、于謙的媳婦是福貴人家的小姐等等著名的相聲包袱。

于謙的表演,不疾不徐、儒雅幽默。在捧哏中,他常常會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把鐵齒鋼牙的郭德綱都能頂得哭笑不得。

...

比如郭德綱說"也許我在相聲界沒有朋友"時,于謙馬上接一句:"幹嘛也許呀?"

郭德綱對粉絲說,"你們不要再送花了,這玩意兒存不住"時,于謙馬上又來一句:"你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說吧!"

有媒體評論,于謙的台風儒雅沉穩,自然從容,與郭德綱嬉鬧靈動,充強扮愣的喜劇風格相得益彰;于謙又極善"現挂"(相聲中的即興包袱),反應十分敏捷。郭德綱的逗哏天賦優秀,而于謙的捧哏功力極佳,郭德綱的很多包袱都靠他的"捧"而爆響全場,觀衆普遍反映"隻有于謙才能捧住郭德綱","于謙真正展現了相聲三分逗、七分捧的特點"。(搜狐娛樂)

02

于謙愛好極廣,除了廣為傳播的抽煙、喝酒、燙頭之外,唱搖滾、養動物也是業界有名。

除此之外,于謙還擅長一項愛好:演戲。

雖然于謙最早在1982年便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相聲班學相聲,但他于2005年還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大專進修班畢業,算是相聲演員中戲劇功底最深厚的一位。

其實相聲演員轉行當演員的例子并不鮮見,成功的也大有人在。比如牛振華、梁冠華、馮鞏等,于謙也算是一位吧。

...

于謙參加過大大小小許多影視劇的演出,最有名的就是《戰狼2》中的商人錢必達,而今天周五,又上映了一部于謙主演的影片《老師·好》。

這部影片的導演是郭德綱的徒弟張栾,所以算是德雲社的電影吧。其實德雲社出品的電影,口碑都不好,比如《三笑之才子佳人》《祖宗十九代》等等。

除了劇情粗糙無趣外,郭德綱的演出,也使觀衆十分容易出戲,看他的演出總感覺是在聽相聲。

所以有人感歎隔行确實如隔山,郭老師還是好好說相聲吧。

但這部《老師·好》是個例外。

我認為,它是中規中矩一部清新的校園回憶曲,如同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汪國真的詩,平淡、無奇,籠罩着一層朦胧的青春淡綠色。

...

于謙在其中的表演,發揮了他的水平,把一個既嚴厲又慈愛、既教學能力強,但同時又社交能力弱的中學老師,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

沖着于謙老師,可以看一看這部影片。

03

在《老師·好》這部影片中,于謙扮演了一位縣中學的語文班主任老師,這個老師有一個女人的名字:苗宛秋。

苗老師曾經是市裡的高考狀元,60年代還考上了北京大學,但因家庭出身不好而痛失機會,最後隻能當了一名中學老師。

...

1985年,南宿一中。

班主任苗老師開學第一天點名,便給了高一三班所有學生一個下馬威。

兩分鐘的時間裡,他便拎出如下不合格學生:一個燙發的、一個塗口紅的、兩個抽煙的、一個看小說的。

以及一個号稱新華街"九龍一鳳"中排行老八的混混學生,他是腰裡别着一把斧子走進教室的。

苗老師對這些學生既不留情也不膽怯,讓他們統統在講台前罰站。

苗老師管學生有底氣,因為三馬路派出所的警察是他的親小舅子,有混混學生膽敢挑戰,他也不懼。

苗老師的口頭禅就是,"這裡講不了理,咱們換個地方講理。"

...

苗老師不近人情,對待學生嚴厲苛刻,唯有學習好的學生才是他唯一器重的。

于是,這群高一新生的三年高中生活,就與這個被學生私底下叫做"苗霸天"的老師,糾纏在了一起。

...

縣教委獎給苗老師的新自行車,成了學生們洩憤報複的對象。不是被拆掉擋泥闆,就是被刮掉黑柒,最後甚至直接挂在了電線杆上。

04

其實,外表嚴苛的苗老師,也有對學生溫情的一面。

他把家庭困難倒賣商品的學生從派出所撈出來,最後還逼着小舅子違反規定,把沒收的商品還給了學生。

...

他聽說混混學生的爺爺在家中摔傷,急忙騎着自行車帶他趕往醫院,結果把自己的自行車都給丢了。

他聽說學生住院動手術,便号召同學們捐款救助,自己也捐了一個月的工資。

他看到貧困學生掏不起補習班的錢,就免費在自己家中給學生們補課,還被人誣告到了縣教委。

苗老師就是一個80年代的典型好老師,教學認真但辦事迂腐,嘴上厲害但内心柔軟,愛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也讨厭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的爛學生。

...

寫到這裡,我也想起了我小學和中學時的幾個老師。

在中學教我們英語的老師,居然是個日語專業畢業的小姑娘。

她姓張,一張娃娃臉,梳着剪發頭,個子不高瘦瘦小小的。張老師在教我們英語時,買一贈一地教了我們一些日語口語,至今我還記得,比如"奧哈藥搞砸一馬死""倒毛阿裡那托"等等。

這個張老師講話愛着急,一着急就會雙腳不住地亂跳,于是我們給她起了個外号叫"張蹦蹦"。

...

還有一個在小學教我們語文的姓吳年輕女老師,她教我們時,自己也是剛剛學校畢業沒多久。吳老師經常在語文課上,給我們朗讀《讀者》《故事會》上的文章,相對于枯燥乏味的課本範文,這些文章令我們聽得津津有味。

吳老師和學生的關系相處的特别好(她長得很漂亮),她從我們學校調走之後,我們幾個學生還一起去她家看過她。

...

當然,我還遇到過一些"壞"老師。

初中有一個姓梁的曆史老師,他講課風趣幽默,但處罰起學生來,這個風趣幽默又會變成尖酸刻薄花樣百出。

比如他會命令搗亂的學生,用鼻子把粉筆頭頂在黑闆上不許掉下來,然後還要紮着馬步;他還會命令考試不好的同學,手舉着曆史卷子,繞着教室遊行等等。

所以學生們都比較恨他。

05

青春校園,在每一個人的回憶中都有不同味道。

有朦胧的愛情、熱血的豪氣、奮鬥的拼搏、親密的友誼,但也有破罐子破摔的堕落、壓力山大的考試、老師的白眼、同學的嘲笑。

...

關于校園生活,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時間會在當事人的記憶中,籠罩上一層朦胧的美感。

當年所恨的老師,也能理解他的苦心,當年所愛的老師,也更加懷念。

盡管已經有許多人已經不在了。

...

時光一晃近30年過去了,現在我身邊有許多朋友,自己也當了老師。

我每當參加兒子的家長會時,仰頭看着講台上的老師,雖然在我眼裡,這些老師大部分都是稚嫩的娃娃臉,但我還是本能地産生一種尊重的感覺。

老師不易,在教書,更在育人,三尺講台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老師對于一個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他(她)們自己的許多青春瞬間,也留在了學生們的青春記憶裡,永不會消失。

...

"老師好"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卻在我們的人生中意義非凡!

它代表着我們永遠塗抹不掉的青春記憶,也代表着躁動不安的我們,第一次對這個世界産生了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