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的主角、賓夕法尼亞小鎮的兩個高中女生周圍沒有男性楷模,隻有出言不遜的同學、圖謀不軌的經理、以财謀色的青年、長不大的繼父和各種類型的怪叔叔,不管是在小鎮超市的結賬處還是深夜紐約的地鐵上。

對滿心期待做媽媽的孕婦來說,倒計時的每一天都意味着離願望實現近一步,但對高中生來說基本上相當于定時炸彈滴滴答答地持續逼近引爆點。電影中的女生想了各種辦法中止妊娠,包括大量吞服維生素片和用拳頭擊打腹部,當然效果都不夠理想。

與中國不同,年輕女生根據電線杆或者微信上的廣告就可以找到診所輕松地予以無痛處理,但美國鐵鏽地帶的女生意外懷孕以後隻能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她基本失去了對自己身體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小鎮上的女性健康服務機構其實隻是美國社會強大的反堕胎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她們在流動資金相對匮乏的情況下也隻能硬着頭皮搭乘長途汽車到紐約。

在美國一個又一個州将堕胎診所逼到個位數甚至接近清零的時候,好在還有紐約這樣的自由派孤島容納下Planned Parenthood,雖然幾乎每一個這樣的機構門口都會嚴防死守。診所的安檢之一絲不苟超過機場,而街上一定有唱着福音歌曲的基督徒勸阻尋求幫助的女性。

電影中的核心場景設計超級簡潔但具有驚人的沖擊力。高中女生與紐約健康診所咨詢師的問卷對話涉及到的話題從藥物過敏史一直到性經驗史,她的回答高度濃縮了美國年輕女性成長過程中面對的複雜挑戰,從性别、心理、生理、欲望、情感、家庭、财務、地域,一直到宗教和政治,聯想起美國制造業的流失、美中貿易戰甚至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也不困難。

如果我投票,這部低成本小制作應該是2020年的美國最佳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