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部劇太火。

《都挺好》。

冒犯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孝道,翻了一筆“原生家庭”的舊賬——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但也有人說。

蘇明玉自己什麼都有了,為什麼還要選擇和解呢?

有些東西,靠得近了,容易當局者迷。

通過陌生的視角去看,反而愈加清晰。

來自Netflix——

《我們一家人》

 All In My Family

...

導演吳皓,這樣解釋他拍攝紀錄片的動機:

“我想展示華人同性戀者面臨的挑戰,他們為了建立自己的家庭,必須和什麼樣的文化、代際障礙和彼此的差異進行談判。”

你看,又是美國華人,又是同性戀。

好像和我們的生活挺遠。

但在這部紀錄片的每一分鐘裡,Sir都沒法當自己是個局外人。

吳皓的遭遇,你一定熟悉——

那種“和風細雨的觸目驚心”。

...

吳皓媽媽一上來不由分說的一通牢騷,幾乎凝練了幾十年來這個家給他的感受——

控制。

...

...

媽媽急性子,強勢。

是家裡絕對的權力中心。

從她的極度潔癖中,你能窺見一二。

到紐約探望吳皓,一下飛機,就開始數落他的家髒亂差。

哪怕為了迎接“視察”,這件公寓已經裡裡外外打掃了三遍。

...

家人團聚。

幾乎沒有問候、交流和親昵的相處。

媽媽埋頭就開始做衛生。

手頭上做着,嘴裡吐槽着:

你這裡油都結塊了!

...

你這個運動鞋髒成什麼樣,我給你洗了吧。

...

是強迫症嗎?

是。

但不僅是潔癖的強迫症。

也是控制和幹預的強迫症——

她想把每一處都管制得幹淨、整潔、服帖,也包括家人。

媽媽在用打掃衛生的方式,反客為主,宣誓主權。

她希望吳皓按她的意願度過标準化的一生。

主線任務有兩個:

一、外公隻有三個女兒,身為長孫的吳皓必須傳宗接代;

二、來自她的遺憾,因為自己沒有念大學,所以要求吳皓成績優異,拿到好文憑。

在嚴厲的管控下,吳皓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叛逆在暗中滋長。

他一邊應付着做長輩眼中的乖孩子,另一邊在蹦迪,跳霹靂舞,穿奇裝異服……

還,發現自己得了一種“精神病”——

是醫學書上說的。

...

他沒有敢把這個秘密告訴父母。

二十歲,他借着留學的機會,“逃”到美國。

...

在大洋的那一邊,吳皓終于得到了天性的大解放。

也找到了真愛。

和同性伴侶Eric組建家庭。

...

△ 埃裡克(左)和吳皓(右)

但美國終究不是一個長久的避風港。

他必須經受來自家庭的大風大浪。

可能就像他自己說的:“一個中國家庭的兒子永遠逃離不了自己的過去,至少逃離不了父母。”

每年回國探親,都是一輪新的催婚。

你經曆的那些催婚都還是小意思,看看吳皓外公的段位。

聽說他回來拍紀錄片,還帶了個女助理,于是立刻要請人家吃飯。

席不暇暖,他就半開玩笑地囑咐——

“以後你們回來的話,要多帶一個咯。”

女助理:???

...

...

飯桌上,外公和外孫一問一答,其實是在各說各話。

吳皓:她是來幫我處理片子的……

外公:總之,你們兩個喜歡就行。

...

...

外公92歲了,年事已高,擔心他接受不了,家人始終沒有把吳皓出櫃的事情告訴他。

另一件事情。

更不知道是告訴他好,還是不告訴他好。

吳皓要有自己的孩子了。

在美國找的代孕。

媽媽很nice,喜歡生育,熱愛孩子。

...

做這件事,他部分原因也是為了給家裡有個交代。

本以為,媽媽會開心。

可沒想到她卻感覺晴天霹靂。

...

有孩子當然好。

但現在兒子的婚姻,是“不正常”的婚姻。

讓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不是害了孩子麼?

她放出狠話——

堅決不要!

我跟你說,你要的話我就跟你爸離婚

...

爸爸:???

相比于媽媽的急性子、控制狂,爸爸完全互補的相反面。

他優哉遊哉,什麼都看得開。

...

甚至你看他固執起來的樣子,都會忍俊不禁。

說到代孕這件事,他給兒子提了個意見——

最好還是找中國人的卵子哦,這樣後代比較純種一點。

...

媽媽着急上火說,以後把孩子帶回來,看你怎麼跟親戚解釋。

難道要說孩子媽媽死了?

他又出主意——

也不能說死了

就說她是沒有美國戶口

黑人黑戶,不敢離開美國

...

嘿,還挺懂的嘛。

同性戀、代孕這些事,在父母的那個年代從來沒有聽說過,在中國人的倫理觀念中,也沒有為這種尴尬找到位置。

與其說他們在拒絕同性戀,不如說他們在拒絕與“大家”不同。

否則就是怪人,是不光彩的。

...

老實說,吳皓的父母已經算是比較開明的了。

沒有逼孩子娶妻生子,還讓兒子的伴侶回家過年。

他們沒能做到理解。

隻是用愛在包容——

我現在都原諒你

依我說的話,我太喜歡你了,太愛你了

我隻有接受你的選擇,對吧?

...

這話,好像是在說她接納了兒子的“殘缺”。

兒子在美國過得很好,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她依然覺得痛苦。

哪怕并沒有人受到傷害。

除了,她自己施加給自己的。

...

一直以來,兒子優秀又聰明,是她的驕傲。

可到頭來,為什麼就是變成了一個“這樣”的人呢?

媽媽感覺自己完美的人生破碎了。

我們也許可以拿出勇氣去戰勝全世界的偏見。

但唯獨沒法戰勝“愛”。

我們當然不懷疑這種愛的純粹。

但它在中國家庭中,常常是以自虐和施虐的形式出現的。

這時,愛變成了一種不自知的精神暴力,一發裹有“為你好”糖衣的炮彈,讓人丢盔棄甲,繳械投降。

愛得越深,傷害也越深。

更悲哀的是,父母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法明白這一點。

所以吳皓在Eric和孩子回老家前,要不要對外公說實話,要不要讓他在經受一遍父母受過的痛苦?

在吳皓決定把自己的經曆拍成紀錄片後,在他采訪了家人并了解到自己的舉動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後,他更加失去了向外公坦白的勇氣。

随着年紀增長,吳皓變得柔軟。

他在堅持追求自我的同時,也更加重視家人的感受。

妄圖兩全的中庸想法, 讓他隻能出了櫃又再躲回去。

...

為了拍攝,吳皓頻繁地往來兩國。

同樣,他遊走于兩個家庭,像走在鋼索上的人,嘗試維持脆弱又微妙的平衡。

短片最後在一張全家福照片定格。

...

照片上的人都在笑,笑得齊整。

就像吳皓讨厭的新年那樣,這種齊整象征着上幾代人崇尚的單一價值,或是集體主義年代揮之不散的陰霾。

強求所有人都變成同一種“幸福”的模樣。

...

吳皓的叛逆也像是青春期的短暫發洩。

所有人都緊密圍繞在外公身邊,欺哄一般,為外公搭建起他想要的“幸福”。

為了維護全家族的體面,吳皓必須向外公隐瞞一切,一場接一場地表演。

他花了半輩子追求真實,現在卻身陷更大的虛僞。

《我們一家人》和李安的《喜宴》很像。

影片末尾,高母從兒子偉同口中得知了他是同性戀的事實。

她無奈接受,但還是和偉同決定瞞住身體不好的高父。

但高父其實早知真相,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願,他同樣對家人隐藏秘密。

最終,兩老懷着矛盾的“高興”心情登機返國。

過安檢時,高父舉起雙手。

...

這是傳統文化對西方文化的繳械投降?

還是白鶴亮翅般對現代尴尬的見招拆招?

李安沒有給出定論。

中庸,兩可。

《我們一家人》中,也有個無法回避的尴尬。

就是和吳皓結了婚的Eric,始終沒有能成為他們的“一家人”。

他經常坐角落,沉默而隐忍。

...

一直在場,卻又時刻被排斥在外,他在這場“喜宴”中沒有任何發言權。

配合吳皓演戲,在外公面前假裝是吳皓的同事。

他可能很難理解這種為家庭、為面子而活的宗族文化。

但在影片裡,他沒有一句抱怨,逆來順受,生在美國的他,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那種他不喜歡的中式“隐忍”。

這是為愛的犧牲。

同樣也太像中國家庭中,一提到愛,就聯想到苦情。

就這樣,Eric也更了解了吳皓。

他所愛上的人,是怎樣成為他自己的——

我覺得你和你媽一模一樣

你急性子

你拒絕承認自己的不足

...

這是原生家庭對子女難以磨滅的影響。

哪怕我們接受了更好的教育,遠離父母獨自居住,看似自由,但還是會不自主地按照他們教導的方式來思考、行動。


甚至,我們會慢慢變成他們。

逃出去。

走回來。

路,遠比你想象的漫長。

兜兜轉轉,有一天你突然發現,所有的叛逆和反抗,都變成了正中下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