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公衆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黃四郎

轉載請注明出處

當今影壇,有一位大師,實力不可小觑。

他叫艾倫·索金,人稱“好萊塢第一編劇”。

...

《社交網絡》、《點球成金》、《白宮風雲》、《新聞編輯室》……

他并不高産,但部部神作。

...
《社交網絡》《點球成金》

近年來,名譽等身的他,也開始親自操刀,做起了導演。

最近,他第二部自編自導的作品在網飛上線了。 發行當天,豆瓣開分7.7。
沒過幾天,一路狂飙到了8.5。

...

故事從一場看似普通的審判開始。

法庭上,兩方代表及律師唇槍舌戰。

但這起案件非同一般——

指控方,可是來自美國政府的高級法律代表;

被告方,卻形色各異,不像是同一路人。

...

故事從一場看似普通的審判開始。

法庭上,兩方代表及律師唇槍舌戰。

但這起案件非同一般——

指控方,可是來自美國政府的高級法律代表;

被告方,卻形色各異,不像是同一路人。

...

通過旁聽觀衆的反應不難看出,被告有着超高的人氣。

每段發言過後,都是掌聲雷動。

不光如此,法院門外,還有示威人群聚集,為被告們瘋狂打call。

電視報紙實力刷屏,此案備受世界矚目。

...
法院外示威的人群

這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審判?

追根溯源,還要從當年的曆史背景說起:

60年代末,正值越戰期間。

美國軍人被成批成批運到這裡,為這場非正義戰争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本土,有相當一部分美國民衆,看清了越戰的實質,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戰運動。

...

1968年,民主黨黨代會将在芝加哥舉辦。

屆時,美國一半的重要政客,都會來到這裡。

反戰同盟敏銳的察覺到,這是謀求輿論曝光的好時機。

...

他們特地從天南海北來到芝加哥,舉辦示威遊行。

雖然火藥味十足,但遊行的本質還是和平運動,動口不動手。

可是遊行過程中,不知是誰突然喊了一聲:“沖鴨!”

示威群衆腦門一熱,腎上腺素飙升,迅速朝着警察奔了過去。

警民之間發生了硬杠,結局兩敗俱傷,多名反戰代表被逮捕。

...

不過常言道:自由美利堅,沖突每一天。

這種事嘛,見怪不怪了。

沒過幾天,代表們紛紛獲釋,各回各家了。

...
各路遊行代表

可是,1968年,也是美國的大選年。

白宮那邊改換門庭,新總統尼克松上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尼克松急于立威,就把這檔子陳年舊事撈了出來。

借此機會,殺雞儆猴,打擊反戰勢力,豈不美哉?

...
總檢察長任命法律代表狀告各路代表

于是乎,之前被逮捕的代表們都稀裡糊塗被拎了回來,重新受審。

庭審中,控方極力控罪,法官特意刁難,硬生生審了快半年。

是抓是放尚未笃定,最終結果依舊撲朔迷離……

...
談判焦灼進行當事人表情凝重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簡稱《七君子》)由真實事件改編,取材自1969年,美國司法史上著名的“芝加哥七君子事件”。

本片透過其中的幾次重要庭審,加上部分演繹,重現了事件的全程。

...
相關涉案人員原型照片

雖然以法庭戲為主,但在快節奏與大段台詞的鋪陳下,卻一點也不覺枯燥。

更何況,《七君子》還有精彩紛呈的全明星群戲,令人大呼過瘾。

本片群星雲集,說是今年最豪華的好萊塢大片,都毫不為過。

...
主創人員官宣加盟海報

受審的七君子中,戲份最多的有兩位。
一位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他在片中飾演大學生代表湯姆·海登。

...
埃迪·雷德梅恩 飾 湯姆·海登

嬉皮士代表艾比·霍夫曼,則由薩莎·拜倫·科恩飾演。

他是英國著名諧星,之前曾憑借多部屎尿屁喜劇博出了名氣。

...
拜倫·科恩代表作低俗喜劇《獨裁者》劇照

除此之外,片中還有許多金牌綠葉不容忽視——
“蝙蝠俠”邁克爾·基頓、“頭号玩家”馬克·裡朗斯等等,都為本片增色不少。

...

...
上圖:邁克爾·基頓下圖:馬克·裡朗斯

當然,能得到這一衆大腕的青睐,自然少不了導演超強的号召力。

...
導演在片場

艾倫·索金的作品,都有着鮮明的特點,有極高的辨識度。

台詞創作上,他擅長運用大量的演講及對白。
字數多、語速快、信息密度大,俗稱“機關槍台詞”。
但索金的台詞可不是生編硬湊。

精妙的語言組織過程中,人物形象被勾勒得鮮明無比。
前作《社交網絡》中,剛開場,就是男主紮克伯格與女友的桌前對話。

開場十分鐘,台詞密度就高達普通電影的三倍之多。
唇槍舌戰間,一個毒舌刻薄高智商的書呆子怪才形象,就被深深印在了觀衆腦子裡。

...
《社交網絡》

《七君子》中,同樣如此。

庭審開始前,大法官特意聲明,自己雖然跟受審的霍夫曼同姓,但希望大家不要搞混。

這個下意識的無心之舉,也間接暗示了,法官的内心深處,早就對反戰代表極為不滿。
這也為片中,法官無處不在的刁難之舉埋下了伏筆。
為此,台下的霍夫曼不慌不忙,插科打诨,賣萌耍貧,滿滿都是對法官的蔑視。
寥寥幾句台詞,一個放浪形骸、藐視權威的嬉皮士形象,也被立了起來。

...

索金的第二件法寶,則是玩弄叙事結構。

《史蒂夫·喬布斯》中,他并沒有把這位互聯網傳奇大佬的一生講成流水帳。

而是另辟蹊徑,以喬布斯每一次重要的産品發布會前,與創業夥伴、家人、朋友的對話為主,透視這位天縱奇才與周遭人等相對的關系。

...
《史蒂夫·喬布斯》劇照

《七君子》中,索金同樣做到了。

他并沒有采用“從遊行到庭審”的線性叙事。
而是截取了百日庭審中,最為重要的幾段場面,又将遊行過程掰碎了,填充進庭審間隙的夾縫之中。
故事的真相,則在最後一刻揭曉,讓觀衆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不得不說,正是艾倫·索金的鬼斧神工,才讓本片酣暢淋漓,餘味悠長。

...

不過,本片的誕生過程,命途多舛。

早在2007年,索金就寫完了本片的劇本。

最早敲定的導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爾伯格。

這位好萊塢首屈一指的電影大佬,對本片劇本青睐有加。

可後來由于檔期原因,斯皮爾伯格隻得一拖再拖。

...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轉眼,就過去了十三年。

其間,索金名利雙收,還通過導演處女作《茉莉牌局》,證明了自己的導演能力。

斯皮爾伯格特意找到索金,鼓勵其自編自導。

另外,還給出了理由:

“片子的上映,不能再拖了。”

聽罷,索金眉頭緊皺。

他明白,斯皮爾伯格直沖要害,一語中的。

2020年,的确是本片上映的最佳時機。

為什麼?

1969年的美國,正處在不破不立的大變革時代

少數群體的平權意識日漸覺醒,黑人、女性運動此起彼伏;

而越戰的爆發,更讓自诩“世界燈塔”的美國人陷入了深深的頹廢與迷惘。

當時幾乎所有年輕人,都對美國政府進行着聲讨。

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就此爆發。

...

與之相對的,則是保守勢力的負隅頑抗。

1968年,一聲來自種族歧視者的槍響,奪走了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生命。

他的死,也标志着進步與保守兩派勢力的矛盾,已然不可調和。

...
馬丁·路德·金

可偏偏,當年美國政府高層中的保守派,不在少數。

1969年上台的新總統尼克松,就是這樣一個不得民心的元首。

所謂“七君子審判”,也隻是他秘密授意下的一場殺雞儆猴。

既不是民事,也不是刑事。

審判的目的,唯有政治。

...
不得民心的尼克松

後來因“水門事件”被迫下台

其實,雖然此案名為“七君子”,但最早受審的,則是八個人。

第八人名叫鮑比·希爾,是黑權運動組織黑豹黨的領袖。

當初,他并沒有參與反戰遊行,隻是碰巧去芝加哥做了四個小時的演講,就被稀裡糊塗抓去受審了。

片中也通過律師之口,道出了逮捕鮑比的實情:

尼克松當局隻是為了借助他的特殊身份,挫傷其他示威者的形象罷了。

不難看出,尼克松的黨同伐異之心,昭然若揭。

...
葉海亞·阿蔔杜勒·邁丁 飾 鮑比·希爾

同樣可憎的,還有那些政客的嘴臉。

新上任的總檢察長,特意将法律顧問叫到辦公室,商議能扣在七君子身上的各種帽子。

在他的身體力行下,“司法”已然成為了奴役人民的武器。

...
約翰·道曼 飾 總檢察長約翰·米切爾

主持庭審的老法官更是迂腐保守勢力的代表。

為了恪守心中不可亵渎的傳統規則,不惜在法庭上,對鮑比·希爾拳腳相加,威逼利誘。

而這些,都是當年民權運動遭遇重重阻力的具象化呈現。

...
被捆綁禁聲的鮑比·希爾

而與之相對的,則是艾倫·索金心中,一個個為了正義奮鬥的義士。

前文提到,“七君子”來自五湖四海,并不是同一類人。

湯姆·海登代表着大學生民權。

而艾比·霍夫曼,則是嬉皮士民權的代表。

一派儒雅博學,一派狂放不羁。

各有所長,但也互相看不慣。

湯姆不滿艾比放浪的私生活,而艾比又覺得湯姆迂腐沉悶,紙上談兵。

在庭審一度陷入僵局時,兩人曾經發生過激烈沖突。

...

湯姆認為民權的首要目的是赢得話語權,并願意為之做出适當犧牲;

而在艾比看來,民權的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為此必須寸步不讓。

哪怕以後來人的身份看,我們也難言兩方孰對孰錯。

他們之間,隻是立場不同罷了。

...
“七君子事件”當事人珍貴照片

最終,他們也找回了初心,相互和解。

終審陳詞時,湯姆站起身來,铿锵有力地宣讀了4752位越戰犧牲美軍的全部名單。

當初,他們正是為了反戰,才團結到一起的啊。

...

名字一個個念出來,在場所有人都不約而同的靜穆肅立。

既是為了向遇難者緻敬,更是對保守派提出的抗議。

和平大潮,浩浩湯湯。

那些逆天而行的人,又何必做無畏的逞強?

...

可反觀當今的美國,又像極了當年政局的翻版。

特朗普粉墨登場,堪稱尼克松之後的又一位“懂王”。

...

警民沖突愈演愈烈,平權示威此起彼伏。

...
弗洛伊德事件導緻了大量的暴力沖突

這正是斯皮爾伯格,鼓勵艾倫·索金趕在今年發行本片的原因所在——

那個風雲突變的時代,回來了。

而藝術,往往是一個國家的鏡子。

文/黃四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