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公布。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由“墨西哥三傑”之一的阿方索•卡隆導演的《羅馬》遺憾落選最佳影片,《綠皮書》的奪冠在很多人眼裡再次體現了如今奧斯卡評委對于影片“政治正确”的重視。但是如果說《綠皮書》不足以拿到這樣的大獎,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它很容易讓人想起另一部法國著名電影《觸不可及》:同樣是兩個男人,同樣是一個白人和一個黑人,同樣是由陌生到彼此接受,再到建立起超越膚色的友誼。而且早在1990年的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有一部跟《綠皮書》極為相似的電影也獲得了最佳影片的獎項,那部電影名字叫《為黛西小姐開車》。

...

關于膚色而漸漸建立友情的電影年年都有,為什麼今年《綠皮書》能夠摘得桂冠呢?顯然單純停留在“政治正确”的觀點上面是不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的,因為《綠皮書》這部電影在深一層次更加進一步挖掘了白人與黑人種族之間的矛盾,将它推上了世界電影舞台的聚光燈下。

...

《綠皮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片名靈感來源于一本專為黑人設計出行指南的綠皮書,綠色象征着通暢的含義。電影講述上世紀60年代初,馬丁·路德·金們風起雲湧的時代,此起彼伏的黑人平權運動沖擊着整個美國特别是南方州的種族隔離制度。與此同時,3K黨的恐怖依然彌漫,保守的白人群體對黑人的仇視愈加強烈,雙方的對立情緒空前高漲。在這嚴重的時期,一位擁有三個博士學位、頂尖頭銜的黑人鋼琴家唐·謝利,雇傭了一位生活在傳統意大利家庭、平日在夜總會當服務員和保镖、靠拳頭過活的白人托尼為專職司機。在聖誕節前,兩位主角依靠這本、指出哪些旅店餐廳可以接待黑人吃穿住行的小冊子。從美國北方的紐約出發,一路飛馳到黑人飽受歧視的南方進行演出。

...

在以往的同類型影片中,黑人永遠是低一等的一方,而白人總是高高在上,而《綠皮書》則反其道而行之,在這裡,白人成了司機兼保镖,黑人則成了高高在上的主人。巡演途中,除了開車、住旅店、餐廳吃飯,就是單調的鋼琴演奏會,此外白人托尼還必須在整整八個星期内,守護黑人唐演出的周全,否則就得不到另一半的工資。兩個不同的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在這一路上精彩的故事一下就抓住了觀衆的眼球。

...

而且本片有趣的地方在于,雖然主角托尼是個白人司機,但他卻是一個社會經驗豐富的家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特殊情況都能順利的解決。在主要故事正式展開之前,托尼這個角色的性格便通過一些小細節表現了出來。一開始是來托尼家的兩個黑人,托尼把他們用過的杯子直接丢到了垃圾桶,他對于黑人的隔閡可見一斑。然後在托尼接到謝利博士之前,他剛從兜裡掏出煙準備抽,一看樂隊成員抽着比他還好的煙,便趕緊自來熟一樣的湊過去跟人蹭煙,而在謝利博士上車後,他的管家把行李拿到了路邊等着托尼往車上裝時,托尼就是不動,還跟管家互相瞪眼,逼得管家隻能把行李一件件裝上車。托尼盡可能在所有地方耍滑頭,在許多地方依舊表現出對于黑人的鄙夷。在這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個出生上流社會的黑人鋼琴家和一個長期混迹于社會的普通白人,他們之間有趣的故事的确少不了。

...

而這一路上出現的麻煩讓沖突和矛盾進一步的升級。起初,在托尼眼裡,唐雖是著名鋼琴家,但囿于他的黑人身份,托尼依然沒把他當作大師。托尼先是在商店偷東西被唐訓斥,然後演奏樂器上毆打工作人員,以緻于後來的襲警都不斷加深了戲劇沖突。而唐雖是黑人音樂家,但他從小接受正統的白人音樂教育,“精神白人”正如《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一樣,始終固執地守在自己優雅的領地,不懂黑人流行音樂,其品味接近白人的上流社會。唐能去白宮演奏,卻因黑人膚色不可以彈奏古典音樂;唐被台下白人觀衆的掌聲所包圍,卻無法使用其家中的廁所;唐的日常生活都穿戴高檔服飾,卻在南方的西服店内無法試穿新衣;唐在這一路不斷嘗試着讓南方的白人改變對于他的看法,在暴雨中的唐突然情緒失控,而最後他隐忍的驕傲徹底崩盤。

...

這次充滿戲劇性的旅程讓唐意識到,勇氣有時候也可能是個笑話,那些長久以來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并不是一次偉大的殉道式的壯舉所能改變的。而與此同時,唐也漸漸認識了自己,他不吃炸雞的堅持、高冷的态度、不願意彈奏流行爵士等等其實根子上還是自己身為黑人的自卑。他想通過高雅的白人的生活方式就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受所有白人尊重的人,但事實讓他有了清醒的認識,他就是一個黑人,就該做身為黑人所做的事情,沒什麼丢人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而啟發他認識到這些事情的,除了一路上遭遇的白眼,還有一直保護他的托尼。

...

而在電影的最後,當唐和托尼走出酒館的時候,兩個躲在車後面的黑人被托尼的槍聲吓跑,讓唐意識到黑人中也有壞的,白人也有值得做朋友的人。最後開車回到家,托尼邀請唐一起在他家過聖誕節,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托尼與他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成為了真正的朋友。

...

在白與黑的問題上,人們習慣給人群分類然後貼标簽,甚至分級,而《綠皮書》在種族問題上再次出其不意。很多人會把它比作一個傳統的種族電影,《觸不可及》和《為黛西小姐開車》是人們拿來比較最多的電影,實際上相差甚大。《綠皮書》是一部相互交流的電影,不同于單方面述說故事,是兩個人在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以及互相幫助,在那個特殊時代下,被賦予了更深一層的含義。

...

作為一個觀衆,這部電影值得欣賞,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輕描淡寫沒反映出那個時代黑人的痛苦和艱難,在罪惡面前過分暧昧,失去了應有立場。但我覺得不用一成不變的立場去解讀那個時代,不以苦難抒發苦難,以同情替代同情,未嘗不是對那些人那些事的另一種尊重。不考慮種族觀點,政治正确這些因素,電影本身想要傳達的價值觀本身已經值得肯定。即便你知道一切都是套路,即便你在無數的好萊塢電影中見識過了這樣的故事,你還是會被如約而至的溫情所打動。

...

 電影的本質就是讓你感覺不到這是一部電影,《羅馬》做到了,而《綠皮書》也沒有絲毫的遜色,也許這也是摘得奧斯卡桂冠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