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啡未冷前
《綠皮書》(Green Book),也可以是《輕松度假 黑人司機綠皮書》,一黑一白的世界,樂此不疲的炸雞廣告,誰不曾在生活裡勇敢堅強的活着呢?《肖申克的救贖》中最經典的台詞:“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或許就是最蒼白的寫照,生而為人,總要好好的活着,關于尊嚴、勇氣和改變。

《綠皮書》電影海報
能讓一個人走的更遠,一定有不凡的魅力。黑與白的碰撞,用謝利的台詞來說:“我即不夠白,也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那我是什麼?”…………并非黑白分明…………

豆瓣關于《綠皮書》的評價
01.有趣的靈魂終會遇見
熟悉的“公路片”:《平凡之路》、《人在囧途》…………約定俗成的一環扣一環發展下去,不僅是诙諧的公路電影,而成了最好的炸雞廣告,被網友津津樂道。
托尼·利普在夜總會停業整頓期間,遭遇到事業上的失利,通過朋友的介紹來到黑人家做管家,第二天卻是以已面試者的身份來到第七大道881号卡内基音樂廳會見唐·雪利博士。
以前做過職業司機嗎?
在環衛局、開垃圾清運車,加上夜裡送老闆回家,我什麼車都能開,豪華車、大拖車、鏟雪車,都行,好的。
你還有哪些工作經曆?
我打過很多零工,汽車餐廳、迪斯科餐廳、科帕。
你是什麼身份?
什麼意思?
你主要幹什麼?
處理人際關系。
好吧。
你想過為黑人工作有什麼問題嗎? 沒有,沒有,沒有,就在前兩天,我妻子還請兩位有色人種來家裡,來喝了一杯。
………………
我的意思送,我們要連續工作八周,沒有休假,直到聖誕節。
你能離開家這麼長時間嗎?
…………但是有言在先,我不隻是隻雇了一個司機,這個人要安排我的出行日程,做我的私人助理,一個男仆,還要給我洗衣服熨燙衣服,擦亮我的皮鞋。
看似簡單的一問一答,卻是故事的開始,唐·雪利博士聯系了托尼的妻子,即将啟程巡回演出(由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出發一路向南到達阿拉巴馬州伯明翰),短短的兩個月,開啟了一黑一白的友誼之路,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不可分割的故事,一路上唐·雪利幫托尼·利普修改寄給妻子的信件,小小的細節,卻帶來了文化差異和修養,雖然身處不同教育背景,帶來是震撼和煽情。
種族歧視(Racism)是指一個人對本身所屬的人種外的人種,采取一種蔑視、讨厭及排斥的态度,并且在言論上表現出來。然而種族問題的複雜化又衍生出了“逆向歧視”等更多問題。
不禁讓我想起前一陣子才看過的印度電影《小蘿莉與猴神大叔》,因母親帶孩子來到印巴邊境,小蘿莉走失做印度,由猴神大叔跨越邊境種種困難,借助當地記者的報道,送小蘿莉回巴基斯坦的感人故事,種族歧視也是長期的曆史遺留問題,根深蒂固的紮進了脈絡。而《綠皮書》輕描淡寫通過爵士樂化解了一些列的矛盾,托尼被雪利所折服,或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能化解一切的隔閡。雖然不需要太多的言語,此時無聲勝有聲。
有趣的靈魂終會遇見,迸發出溫暖的火花,成就最好的彼此。
02.正真有實力的人,往往是人群中最安靜的那個
刷屏級的鋼琴演奏,讓人過目不忘,由鋼琴到搖滾音樂,或許有些格格不入。
談到鋼琴,總有幾位大師級的會在腦中閃現: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莫紮特、貝多芬、朗朗、李雲迪……還有巫漪麗,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對音樂的理解,或是激昂、天籁之音。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曾提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稱為“1萬小時定律”,曾在李笑來的《與時間做朋友》中進行了闡述。

從5歲開始,朗朗正式進入鋼琴世界,立志成為一名鋼琴家。9歲,進入中央音樂學院。15歲,赴美進入美國費城著名的科蒂斯音樂學院,獲得全額獎學金并跟随該院院長格拉夫曼學習。三年學習期間,沉醉在莫紮特、巴赫、柴可夫斯基、貝多芬等音樂大師中,練習上白首曲目,不斷地沉澱、修煉,豐富積累音樂力量。機會是個有準備的人,17歲應邀參加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便一站成名,第二天《芝加哥論壇報》驚呼“一個世紀巨星誕生”!
所有有實力的人,往往在人群中最安靜的那個人,都用堅持熬過了所有的痛苦,一路荊轲,沒有捷徑。
03.做一個不輕易垮塌的成年人
你有家人嗎?
不清楚,不清楚嗎?
要麼有,要麼沒有。
說來話長,托尼。
我們趕時間嗎?
說來聽聽。
我在某處有個兄弟,我們以前經常在一起,但後來就慢慢不怎麼聯系了,這大概送音樂家的詛咒。永遠在路上,像慶典工作人員,或者罪犯,婚姻也不是很順利,曾經,瓊,很好的人,語法很糟糕但很善良…………不幸的是,我不能同時做個好丈夫和好音樂家,這兩者很難協調。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誰沒有點煩心事呢,托尼在說起自己的遭遇,卻默默是酸楚,光環背後承載的是孤獨、尊嚴、矛盾與無奈、渴望被認同的迫切心理。

無意中翻看到麥家的采訪中談到寫作的孤獨:“作家就要當那個人,要和衆人逆向而行。但本質上你又必須要和大家一起心跳,否則的話,你就飛天而去了,你的作品不可能打動人。這就是一種撕裂,這是最大的孤獨。為什麼很多有才華的人離開寫作,就是他受不了這種孤獨,這種撕裂的狀态。你不撕裂就不會流血,不流血,别人就不會珍視你,不會來放大地看你。”孤獨深處,總是想通的,電影橋段唐·雪利在旅館默默的喝着悶酒,跟托尼在伯明翰一酒吧宣洩着,即興演奏,越過了階級障礙,或許就是尋找的自由。
天賦使然,唐·雪利靠着鋼琴才華,赢得了來自上流社會的掌聲,必然引起焦慮,一路上,囧事不斷,托尼化解矛盾,唐·雪利卻如人生導師般糾正托尼的舉止,一言一行中看到了教養和高情商的智慧所在。
是啊,在非黑即白的世界,雖然壓的喘不過氣來,學會勇敢,學會堅強,成為一個不輕易垮塌的成年人。
懂得謙虛為善,修煉、沉澱内功招式,人生處處充滿生機,才能讓一個人走的更遠,隻會越走越精彩。
-THE END -
原創文章,轉載請标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