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好莱坞忙碌的拍摄现场。
突然,一名年轻的助理制片,跟造型师干了起来。
分歧,男一号发型。
他强迫造型师,玩命地用发胶把主角的头发往上梳。
造型师怒了:“这样还能看吗?”
对方理由听起来太宅男:“不这样就没有还原度啊!”
最后他的执着说服了造型师,留下这么一个有点搞笑但又十足标志性的发型。
发型的主人,是当时还远非好莱坞一线的休·杰克曼。
不过后来,你们叫他狼叔。

怪吗?怪。
酷吗?没人能说不。
“漫画书中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看起来很傻,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试着弄得酷一点。”
这个热衷还原漫画的宅男制片人,就是如今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奇。
而这样的酷,是X战警的起点。
一酷,就是20年。
2000年《X战警》,横空出世。
20年后《X战警:黑凤凰》,在反抗的焰火中让传奇告一段落。

Sir没有食言,看了凌晨的首映。
直说吧。
外媒给出的差评,Sir不能认同。
该承认,它无法避免被“逼”着告别的仓促。版权转手,反复重拍……蓄势中的全新宇宙戛然而止。
但。
走出影院,脑海回放着20年来的相爱相杀,Sir绝对做不到全盘否定。
《黑凤凰》像一个不愿告别的老友。
憋着苦,忍着泪,努力说出了那一声体面的“再见”。
真挚、洒脱。
这声“再见”的分量有多重?
一部分也取决于你。
你对这个变种人世界的沉浸度,决定着《黑凤凰》的情感浓度。
作为X战警系列的老粉。
今天,Sir想从最初说起。

谈超级英雄片,大部分人左一个漫威,右一个DC。
X战警,总被“无视”。
仔细想想。
这帮人的酷,确实不太“英雄”。
英雄们身经百战成熟稳重,这帮人偏偏是一群学校念书的孩子;英雄们忙着拯救世界,这帮人忙着窝里斗;英雄们说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帮人遇到了事直接问候家长——

不高大,不积极,甚至不正面。
酷吗?
Sir依旧没办法说不。
它卸下英雄的崇高战衣,剖开现实人生的鲜活血肉。
他们天生就这么酷。
1963年,漫威着手打造一个庞大的英雄世界。
所有能力有着同一种解释:基因突变。
但又如同现实中的种族、肤色、性格,他们拥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能力、故事,甚至是奇形怪状的样貌。
最终定名X-Men。

Iron-man、Spider-man、Batman......钢铁、蜘蛛、蝙蝠,从能力诞生就注定了英雄的属性。
那“X”的定义就再明显不过:主流之外的异类、少数派、个别的人。
或者说,它指向所有普通人想拼命隐藏的“X基因”。
代表着斯坦·李最引以为傲的“不完美”——
人类都是不完美的。
我会尽力让这些角色成为读者可以代入的人,因为他们其实和读者平时认识的人也没多大区别。
处于偏见、歧视之下的变种人,总是与我们面对着同一个考验。
——生存,带着尊严生存。
目标一致,但理念在打架。
万磁王,渴望征服的鹰派,主张以暴力进取权力;X教授,寻求包容的鸽派,主张以和平达到共存。
暗中指代6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的两名领袖。
主张抗争的马尔科姆·X。
主张和平的马丁·路德·金。

《X战警》中老万和光头所谓的旷古虐恋,也是现实的镜子——
没有高下、对错。
只有最终获胜一方,被倒推为“正派”。



2000年,《X战警》带着同样的矛盾横空出世。
一向单打独斗的超英电影,从未有过如此豪华的配置。
寒冰、烈焰、风暴、闪电、念力、不死之躯......刀枪剑戟,各显神通。
更重要的是。
一个属于“少数人”的奇异世界,就此扛起反抗的旗帜,穿上信念的战衣,向你迎面而来。
《X战警》才是超英片复兴的第一战。

△ 《X战警》2000年,《绿巨人浩克》2003年,《蜘蛛侠》2002年
从那个黄金年代坚持下来的,《X战警》几乎是独苗。
接连翻拍的第二部,第三部;金刚狼个人传记电影;以及重启之后再创辉煌的“第二代”X战警......
更不用说两部《死侍》麻辣味的番外。

凭什么是他们?
“少数人,怎么跟多数人共存?”
——这是《X战警》的二十年不变的谜面。
无论是作为少数派的变种人,面对着人类的歧视和偏见;还是“二次变异”的凤凰女,面对着同伴的恐惧和猜疑。

《X战警》的魅力,也来自这个没有谜底的谜面。
真正酷的角色,反而是那些纠结、矛盾,在永不妥协的对立间徘徊寻找自我的人。
金刚狼,洛根。
在恐惧中摸爬滚打的野兽,最终选择以暴力守护温柔。

死侍,韦德。
以冷眼对抗充满谎言的世界,但终究无法拒绝真情的炙热。

更不用说凤凰女,琴。
庆幸,《黑凤凰》没有将她简单用作特效女强人。
相比顶尖的能力,电影更突出她极其痛苦的宿命。
表面上黑化,打开人性的阴暗面。
骨子里,这是她对外界的挣脱。
在X教授的“保护”中长大,远离危险,却也压抑了自我。

生存?并带着尊严生存?
就算你有宇宙最强之力,也还是要在折磨中寻找答案。
别忘了,“X”代表的也是一所学校。
他们一直在学习,发觉自己的潜力,控制自己的能力,不断追求自我的边界。
学习着找到自己。


如果粗暴地将新旧两版X战警一刀切开。
必须坦白,Sir更爱新版。
当时,初代角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重启计划刚公布,演员换角,设定改写。
粉丝看到这群新兵蛋子,谁不是心里打鼓?

出乎所有人预料,《X战警:第一战》成功了。
大获全胜。
豆瓣上《第一战》并列《X战警:逆转未来》,以8.2分保持系列最高分。
你能明显的看到,电影在战略上的调整:
把冲突,让位给角色;
把宏大,落地于精细。
尤其是万磁王和X教授。
万磁王为何暴力?
原来暴力不仅来自仇恨。
他也选择过包容与信任,但他终被伪善所伤。

X教授为何积极?
也并非自始至终的一颗红心。
偏激过、失落过、颓废过,在低谷与危机的交错中,重新坚定了理念的力量。

尤其是在《黑凤凰》中,X教授露出了一副统治者的面目。
为了变种人与人类的和平,让队员冒着极大的风险进入险境,与人类社会进行着“亲善”交易。
第一次,埋下悲剧的种子。
第二次,就是血的代价。

让原本不可一世的大魔头,留下眼泪。
让原本看穿一切的智者,陷入迷茫。
原本作为两种理念象征的、神性的他们,被按入泥潭。
同人口中的CP情节。
只不过是正面碰撞后必然留下的情感火花。




在《X战警》第一部结尾处,有一段对话——
万磁王被关在塑料监狱,X教授前来探监。
各执一词的他们,又相互呛火。
- 你会半夜惊醒吗?担心某日他们会通过法例
来拘捕你及你的孩子
- 有时会
- 惊醒时,你做什么?
- 我可怜那些无知的赶来挑战的人

说罢,X教授摇着轮椅拂袖而去。
老万在监狱中叫喊着:“我一定会回来的”(大意)。
而在系列重启后,同样的对话再次发生。

说完,两人又是一场分离。
万磁王带上自己的帽子远赴他乡,迈向自己的理想。
X教授把轮椅摇向未来的X战警们,注视着自己的希望。
在临别一刻,两人互祝彼此好运。

每一次,都称对方为“老朋友”。
他们都知道,身上永远附着着对方的影子。
理智、情感,哪个更为珍贵?
一个让我们坚定。
一个让我们强大。
不用Sir说你也明白,这是一个伪命题。
但把这两个命题拼在一起,就比任何对错、是非都更要严肃不是吗?

最后,说回《黑凤凰》。
抛开剧情上的仓促。
对情感而言,它的确补全了人物弧光。
也让X战警粉丝,完成了一次维度为20年的回望与沉淀。
除了升级的特效场面,不得不提汉斯·季默为《黑凤凰》操刀的配乐。
沉稳而浑厚,在气质上为影片增色不少。

《X战警》是大片中的异类。
《黑凤凰》也回敬我们一个结局中的异类。
它没有像《权游》一样,企图用角色的死亡赚取收视;当然也没有像《复联》那样,用广阔的情感与接连不断的惊喜留下回响。
冷冽之中,让情绪保持暗涌。
它也有死亡。
但不渲染、不留恋,出乎意料地冷静。
因为20年前就铺垫好了。
比如魔形女,她的牺牲,只因为向黑凤凰多走了一步。
而当年自己被拯救,也是因为查尔斯向自己,多走了一步。
它也有高潮。
但没呐喊,没冲锋,只是情感积累后的顺势而发。
比如万磁王在火车中对抗外敌。
不禁让Sir想起《X战警》万磁王的初次登场,同样是火车。

列车扭曲、变形、撕裂,他才从空中缓慢降临。
那是在2000年,Sir被这个坏老头惊呆了。
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大厉害?
转眼间,将近20年。
特效变好,场面变大,镜头设计变复杂。
重要的是,他的眼神,更坚定了。

它也有情怀。
只是不动声色,意境悠长。
比如那个棋盘,那句老友,那滴低头拼命想隐藏的热泪……
对了。
电影没有片尾彩蛋。
但Sir还是要提醒你注意。
最后一幕,镜头慢慢后退,向上摇起……
仔细看。
天空上飞过什么?
可能,那是凤凰燃烧过的余烬;
也可能,那是意念残留的幻象;
更可能,是另一种姿态的重生。
这已是最圆满的阶段性句号。

二十年,我们随着他们一同成长起来。
从坚守立场,到选择包容。
从反对偏见,到珍视友谊。
从盼望每一次的遇见,到接受一次次的告别。
X战警,谢谢你。
X战警,我们会再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