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一次宴席說起。彼時,距黃文秀光榮殉職已有一些時日,各媒體對她事迹的報道呈鋪天蓋地之勢,社會各界掀起了向楷模學習的熱潮。我對其敬仰之心雖足夠虔誠,但總感覺她在離我很遠的地方,不是空間意義上的遠,隻因對她的了解停留在模糊大概的輪廓,是未能親近其人之遠。當晚,同席吃飯的一位朋友是淩雲縣的民警,在對黃文秀的搜救工作中,他親曆一線。他動情地向我們講述了山洪現場的狀況,泥漿粘稠,石大如鬥,所過之處摧枯拉朽,面目全非,巾帼香消玉殒其間,無比慘烈。同座者聞言無不面色凄然,投杯停箸,仿佛在向逝者銜哀緻誠。這也是我第一次從媒體以外的渠道得知關于黃文秀的碎片化信息,以如此悲傷的方式,我對她多生出了一份沉重的悲痛。
終于,電影《秀美人生》讓黃文秀透過大銀幕,落落大方、徐步款款向我走來,鮮活而真實,立體又豐滿。她三十載的人生在我眼前徐徐展開,自小長于農村,家境貧寒,奮發讀書,名校畢業,放棄大城市優越條件,考取選調生投身家鄉建設,被任職第一書記紮根農村,履職出色。猝不及防,在一個可能引發洪澇的滂沱雨夜,為群衆的生命财産安全計,她勇敢地隻身驅車奔赴工作駐,然後,一切戛然而止。影片中那輛漸行漸遠,最終隐沒在暴雨如注夜幕中的白色小汽車,成為我心底無力回天的深深疼痛。
褪去所有的榮譽和光環,黃文秀樸實如同一位鄰家女孩,她會和閨蜜相邀逛街,選購打折劃算的便宜衣物,在街邊小攤進食,言談嬉鬧間也流露出對甜蜜愛情的憧憬。政府獎勵給她的十萬元,拿出一半給家裡把房子增蓋一層,感恩家人,另一半用于購車,方便工作。她的車,時常在返城的時候裝滿了農戶們的土特産,有布柳河土鴨和一些果蔬等,像一個小商販那樣代農戶們銷售給城裡的同事。手握十萬錢财卻取用得當,在物欲橫流的浪潮中,她不曾迷失其中,去行樂享受。她舍棄小我,一心撲在扶貧工作上,如健身改變肥胖體型、覓良人相伴等個人事項,都要等到扶貧攻堅大戰告捷之後再作打算。
在百泥村簡樸的辦公室裡,挂着一幅“作戰圖”,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各色标記,那代表着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堡壘”,黃文秀帶領她的團隊成員萬苦不辭、千方百計一一攻克。團隊的工作口号是“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黃文秀踐行起來足斤足兩。她深入農家,為農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也叩門領導,問計求援,給百姓建橋修路。因家庭原因被迫辍學外出務工的委屈高中女生,在她的據理力争和堅決捍衛中得以重返校園;在她誠心誠意的關懷和反複勸說下,獨居山林的老人最終同意帶着兩個孫子搬到安全地帶居住;在她的幫助和奔波尋訪之下,意志消沉的男子洗心革面,赢回了出走的妻女……這一樁樁,一件件,黃文秀嘔心瀝血地做。
父親身患絕症,作為女兒的黃文秀憂心如焚,照料父親的需要,她回家的次數驟增。同事疑惑關心,她謊說無事,群衆誤解非議,她輕說事由。家庭和工作,兩頭都是重擔,她兩肩扛起,站姿挺拔。
電影終究是藝術創作,但這所有的種種都是在黃文秀的生命裡真實存在過,所以她的人生熠熠閃光。楷模不是人人能當,但卻是人人皆可學,人人都該學。我想,這才是對一位可敬的人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