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對英國著名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印象全從作品而來:扭曲恐怖、痙攣殘忍的形象,讓人如陷入噩夢一般。看了紀錄片《培根:暴力畫筆》,終于有機會稍稍理解了一個這樣的畫家:充滿冰冷灰暗童年、深具心靈陰影、獨辟蹊徑地尋求自我表達方式、在作品中毫無保留地表達撕裂痛苦的存在狀态的一個孤獨痛苦的靈魂。三段同性戀情有喜有悲,給他的作品主題以重要的影響。以前雖然知道他的作品受立體派影響,也略微知道和存在主義的關聯,但沒有深入探究阻礙了對培根創作的理解。現在了解了作品暴虐痛苦的部分來源(他的個人經曆和情感世界)。就像他自己所說:我表現暴力,因為它是存在的一部分。 再回過頭來看他的畫,完全變了一個立場:雖然撲面而來的仍然是感官撞擊的扭曲可怖,但激起隐秘而刺激的恐懼的同時,也更明白——我們精神的黑暗和慘痛最終都是‘’自己的‘’,象深入肌體的病毒,蔓延和侵蝕。我們都是,世界的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