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已經等了兩年。
第一季9.3.
現在第二季開局9.7.
好在哪?
在Sir看來,它是一部“向後”的劇——
不同于我們習慣的那些神劇,都環環相扣,高潮叠起,所有懸念一齊向結局全情沖刺。
它一步三回頭,娓娓道來,讓你的思緒不斷飄回到人生的種種伏筆和起源。
我們如何活成了今日的自己?
是個人奮鬥。
是曆史進程。
是家庭出身。
是故鄉的熏陶,和對故鄉的嫌棄、掙脫、逃離。
這不是一個你想要成為誰的故事。
它說:正是那些你不想成為的人,最終決定了你會成為誰。
《我的天才女友》
L'amica geniale Season 2
改編自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半自傳小說。
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十佳劇。
故事發生在五六十年代,意大利那不勒斯郊區。
在這裡,人們對這樣的事習以為常——
一處破敗的街區,灰色居民樓中傳出厮打聲。
忽地,窗戶大敞,一女孩瞬間被扔出窗外,硬生生摔下來。
以上場景,來自第一季的開頭一幕。
而這一摔,才隻是個開始……
01
女孩與女孩
被扔出窗外的女孩,名叫莉拉。
她唯一的好朋友,是住在同街區的萊農。
倆人有挺多共同點:
比如,都學習好,愛讀書;
但家境都不富裕;
再比如,都挺漂亮;
但成天灰頭土臉。
處境相似,兩人性格卻不同,可以說截然相反。
萊農漂亮、溫順,但缺乏主見讓她顯得憨憨的。
像個“木頭美人”。
莉拉天賦異禀,性格乖張,身上有股“誰也不服”的氣質。
危險,卻讓人着迷。
但讓這對朋友在命運上分道揚镳的,不是性格。
而是家庭之間,些許的差距。
萊農家稍微寬裕一點。
因為是女孩,莉拉小學畢業就辍學,被迫去家裡的鞋店幫忙,雖然她是班上最聰明的學生。
萊農幸運多了,小學老師上門說服了她爸媽,讓她能繼續讀書。
就這樣,兩人徹底踏上不同的路,可冥冥之中又互相牽引。
牽引她們的,是一種女孩間特有的微妙友情。
即,真情實感地酸了,但祝福是真的;
誠心為對方開心,但嫉妒也是真的。
莉拉自學了拉丁語,萊農不會的語法她都會。
可她忙于店鋪的雜活,總沒空學習,便鼓勵萊農:
你替我學
可得知萊農上高中,可以學習希臘語,品品莉拉這個複雜的眼神。
越長大,萊農越發現——
莉拉是個天才,而自己是個不努力就會掉隊的凡人。
于是,倆人比着賽似的學習。
你去圖書館借書,那我就要讀得更多;
你來月經了,我也想抓緊變成熟;
你談戀愛了,我又怎能落後?
暗中較量下,萊農成績是提高了,可還是成不了莉拉。
因為,莉拉的天才之處不光在于智商,還在于強大的求知欲、清醒的認知力,以及敢于不同的勇氣。
在這個窮困的地方,這些品質使她成為稀有品。
男人們為她着迷,女人們則視她為異類。
如果說《七月與安生》是讓我們體會到女生微妙情愫的青春片。
《我的天才女友》則是借這種女性視角,去揭露人生更大秘密的史詩片。
她們依賴,她們猜忌,她們寄生彼此。
為何?
劇中的青春傷痛,分明地指向了階級——
萊農和莉拉是合力頂開硬石的兩生花。
然而貧瘠的現實土壤,又隻能讓一朵活下來,結出果。
另一朵則枯萎,腐爛,化作被并蒂同枝吸收的養料。
02
富人與庶民
在那不勒斯郊區,兩大家族勢均力敵。
開肉食店的斯特凡諾,和開糕點鋪的馬爾切洛。
他們吃喝不愁,早早地開上了敞篷車,是大家恭維的對象。
他們炫耀,他們壓榨,他們引誘。
他們被憎恨,也被羨慕。
莉拉痛恨這種不公。
看到有錢少爺們誘拐窮人家的女兒,她教育她們不要受騙。
可立馬啪啪被打臉,女孩後來主動上了車。
初中時,萊農在課堂上念錯單詞,是她笨嗎?
不是,因為老師根本不教。
優質的師資都用在補習班,有錢人家的孩子才有機會獲益。
而老師也知道,窮人家的孩子,教了也沒用。
因為父母不會讓他們繼續讀書。
那又何必把知識的種子,灑在一片廢土之上?
她(老師)什麼都不說
她們都是庶民。
而庶民的糟糕在于,其身份、地位會代代相傳下去。
當庶民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假如一個人想一直做庶民
那他的孩子、孫子
都會命若草芥,不值一提
聽到以上這番話的人是萊農,可最先明白這道理的,是莉拉。
知識,沒能帶她逃離這裡,她發現,錢才能改變命運。
莉拉被斯特凡諾打動,接受了他的追求,坐上了敞篷車,穿上了高檔時裝。
看似從窮人變成了富人,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了一切。
實際呢?
階級,是多少人窮極一生無法跨過的藩籬。
在這座塵土飛揚的小鎮上,存在着一張看不見的網,将出身不同的人兜住,拽向他們彼此堅不可摧的陣營。
婚禮上,莉拉看到由自己親手設計、送給丈夫的皮鞋,穿在了她的死對頭馬爾切諾腳上。
原來,丈夫在莉拉設計的鞋上看到商機,便聯合馬爾切諾在市區開鞋店,合謀騙了莉拉。
他和那些纨绔少爺沒什麼不同,他們都觊觎她的美貌,利用她的才智。
婚姻,對他來說也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莉拉讓渡出自己的才貌,換來了财富,卻以犧牲愛情為代價。
不但被丈夫背叛,還無形中成為了男人間财富的交易品。
在那不勒斯,她的美貌和獨立反倒成了懷璧其罪,讓她陷入權力的旋渦。
原著描寫道:
這個身份好像讓她被關在了玻璃容器中,就像是一條帆船在一個沒人靠近的海域中航行,甚至可以說在沒有海的地方揚帆。
最天才、異類的莉拉,無法掙脫,污淖陷渠溝。
漸漸。
她變成了自己過去最厭惡的人。
引用葉沙在子夜書社裡的話:
天才是超拔的、志存高遠的、放開眼界的、主動努力的一種人,很優秀。庶民是以醜為美的、自甘堕落的、懶惰的、自暴自棄的、有意識地不去看見自己的醜陋的、愚蠢的一類人。但是,這兩種人,一念之間,一線之隔。
做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每個人都是我們所做的選擇的總和。
時代逼迫個體做出選擇,并完全承擔其選擇帶來的全部後果。
是為最真實的殘酷。
03
愚昧與智慧
第一季在婚禮上戛然而止,第二季講她們的青年時代。
名為,新名字的故事。
婚後,莉拉被冠以夫姓,斯特凡諾則逐漸顯露粗暴本質。
第二季第一集,一場強奸戲,令人窒息。
莉拉還愛他嗎?
注意,兩組主觀鏡頭用得妙——
斯特凡諾剝完蝦殼,轉手就用沾滿醬汁的手拿起酒杯;
再看這段兩人隔着門的對話,僅用斯特凡諾在磨砂玻璃中的扭曲面孔,已經營造出十級恐怖效果。
斯特凡諾是有錢人沒錯,卻無法擺脫粗俗的本性。
更諷刺的是,蜜月後莉拉回到家,所有家人都自動忽略她臉上的傷。
哥哥不敢直視她,丈夫意氣風發,父親則勸她要聽話。
唯一假裝關心她的,還是最讨厭她的小姑子。
在這個街區,妻子服從丈夫,窮人巴結富人。
貧窮将人折損,将人拖進泥土裡,軟弱者根本無力反抗。
金錢是通往成功的捷徑,但不必然帶來成功。
隻有走出這裡,才會意識到鎮上人們的野蠻和粗俗。
這裡的人們總是用咆哮和武力,來解決問題,反觀市内的商區和萊農打工的小島,那裡的人們總是平靜、彬彬有禮。
你分不清他們是因為貧窮所以愚昧,還是因為愚昧所以貧窮。
像一個無始無終的循環。
這部作品整個系列都在突出,在森嚴的社會等級下,在堅硬的資源壁壘下,貫穿兩名女性一生的反抗史。
莉拉和萊農性格迥異,又因着對彼此的了解互助,逐漸成長,互為鏡像。
先說莉拉,當上了肉食店的老闆娘,以自己的方式反抗。
她去商店幹累活,故意流産;送給窮人家食物,花錢給萊農買書。
當聽到某個貴婦讨論自己的兒媳好生養,暴脾氣犯了,直接砸場子。
可這樣的莉拉就強悍了嗎?
恐怕不。
當萊農和莉拉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一種互換。
新的較量開始了。
第二季第三集有一幕,拍得用意明顯。
還記得嗎,以前莉拉曾經在舞會上大出風頭,萊農隻能無措地站在一邊。
而現在,換成萊農參加老師的派對,和男伴熱舞,莉拉變成了被晾的那個。
萊農和知識分子們高談闊論,發表見解,插不上話的莉拉更是徹底被激怒。
當她停止吸收新知,便逐漸被小鎮的人們同化。
用聒噪來掩飾孱弱。
不信你看,在萊農看不見的地方,熟悉的嫉妒再次出現在她臉上。
相比起莉拉的光芒和侵略性,怯懦、偶爾自私的萊農,顯然更貼近大多數普通人。
從小在底層家庭長大的她,根本不敢去打破傳統,改變慘淡的生活。
是莉拉的出現,讓她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
為了不被莉拉的光芒蓋下去,為了徹底擺脫這座城市,萊農開始提升自己。
也是莉拉的遭遇,讓萊農開始重新審視男權社會下的女性個體:
她們的身體被消耗了
她們的身體越來越屬于丈夫
再被父親、兄弟利用
結束于廣闊龐雜的家庭根系之中
貫穿兩人整個童年的羨慕嫉妒恨,到青年時代也沒消失。
萊農羨慕莉拉的天才。
莉拉羨慕萊農有讀書的機會。
其實單憑她們個人,都是沒法走出去。
于是她們在命運深處,完成了一次心照不宣(因為過于殘忍,而無法向對方開口)的合謀——
萊農從莉拉身上吸取了她的天才,而莉拉則借助萊農,去觸摸她命中無緣的人生。
有殘忍。
也仍有愛。
聽到莉拉被強暴的遭遇後,萊農哭了。
當莉拉預感到自己要被打,她下意識第一個動作,就是關上萊農面前的門。
她們都在以為對方是天才的陰影下長大,也在潛移默化地成就對方,成為照亮彼此最黑暗時期的微光。
如果你曾試圖逃離自己的小地方,掙脫自己的階層,那麼這部劇無疑會激發你的共鳴。
也讓你想起那些尹瑞娟、青紅、王彩玲們。
如果說階級是宿敵。
《天才女友》讓我們看到的是,階級總是對女人變本加厲。
如果,萊農和莉拉都是男孩,她們的命運會怎麼樣?
莉拉家雖然孩子衆多,但如果是哥哥聰明如此,父母砸鍋賣鐵,也要培養這個全家的希望;
萊農雖然天資欠缺,但以她家的經濟實力,也不是不能供一個成績普通的男孩去讀大學。
對。
即使身在庶民家庭。
以萊農的勤奮,莉拉的天才,也足夠成全兩份出色的人生。
但身為女性,她們把最好的部分拆解、組裝,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才有希望。
為什麼女性之間的友情,經常呈現出一種既親密、又撕逼的關系?
所謂,“塑料姐妹花”。
很多人說,這是一種女人天性。
而《天才女友》則說,這是一種社會的後天養成——
因為彼此勢單力薄,才親密抱團;
因為同樣匮乏,才更容易感受到那種共同拆解、合體的痛苦。
這不是隻有女人才能體會的女人心事。
男人要如何看懂《天才女友》呢?
把你人生中的難。
乘以兩倍試試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