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在國内上映的《小醜》,
這幾天終于有資源了!
一時間,關于小醜的評論鋪天蓋地而來。
對于這部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最大赢家,
《小醜》一度以8.8的評分殺進了IMDb前十名。

雖然評論褒貶不一,
但是作為一個亘古不變的矛盾——貧富矛盾,
小醜的诠釋無疑是極具暴力美學的。

如果說貧富分化是資本主義的原罪,
那麼富人的為富不仁,以及窮人的自相殘殺,
則是将這一原罪完美呈現的最佳方式。
可以說,每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都可以說是一個“小醜”,
被迫僞裝,供人逗樂,還要強顔歡笑。
僞裝是生存所迫,
逗樂是生活技能,
歡笑則是為了展現自己自欺欺人的“生活智慧”。

而華金·菲尼克斯所飾演的小醜亞瑟不過是這個壓抑群體的縮影與極端,
生存無望,親人欺騙,同事排擠,沒有朋友……
僅有的溫暖隻來自于自己的想象。

對于長期壓抑的小醜們來說,
暴力是他們唯一的生命力。
這樣的生命力讓他們懼怕,
同樣也讓他們着迷。
當亞瑟第一次擦槍走火時,
他的第一反應是驚恐,
随後想到的是裝作什麼也沒有發生。

當亞瑟被打而殺人後,
他的反應是窮追不舍,以暴制暴。
這一次沒有任何遲疑,
隻有一種報複之後的酣暢淋漓,
一個字——爽!

弱者的槍,更像是他們的生命力,
從害怕展示到欲罷不能。
而當他們發現,
有一個和他們一樣的弱雞拿起了手中的槍開始反抗時,
他們意識到,弱雞也是可以反抗的!
以暴制暴,遠比夾着尾巴做人要令人舒爽的多。

地鐵殺人案, 成為了潘多拉的魔盒,
被槍殺的投行員工,
代表着上流階層也不過是紙老虎,
他們沒有金剛不壞之身,
隻要站起來反抗,打倒他們也是輕而易舉的。

當階層和權力再也唬不住“社會的小醜”,
小醜們開始站起來反抗,
他們燒殺搶掠,殺人放火,
就如同那些高高在上的社會精英曾經對他們所做的一樣。

被壓抑的生命力,
最終以暴力的方式進行了釋放。
然而,即使得到了釋放,
他們依然是躲在面具後面的小醜,
脫離了小醜這一象征意義的掩飾,
社畜還是社畜,
蝼蟻也依然是蝼蟻,
小醜也隻能是小醜。

《小醜》的意向在于,
暴民靠偶像的面具釋放了生命力,
取得了暫時的勝利,
但是在對于未來,
他們并無期許,更談不上計劃。
被留下的布魯斯·韋恩,終究會成為蝙蝠俠,
代表着所謂的正義來消滅小醜們。

相比虐待亞瑟的老韋恩,
無力保護亞瑟的養母潘妮,
小醜們帶着一絲對自己及仇人的憐憫,
赢得了片刻歡愉,
卻終将在這場階級鬥争中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