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有那麼一個叫Facebook的網站,同理還有Instagram、Twitter,都是在國内不翻牆就上不去的網站。當你在百度搜索他們的時候,隻能看到這樣的頁面,但是連不上。

...

而我最近看的電影就是關于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創業的故事《社交網絡》,貫穿全片的是紮克伯格與愛德華多、雙胞胎兄弟之間的官司辯論,中間加上了他們的創業回憶填充豐滿。

2020看這部片子,已經屬于考古了,電影公映于2010年,而故事發生在2004年。

...

電影中有不少關于Facebook如何在大學生中流行的細節,從校内到校外,甚至擴展至其他國家,而現在已然遍布全球各地,成為主流社交媒體之一。

...

這也讓我想到了在我的大學時代,曾經風靡一時的校内網(人人網)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社交,校内網也算是山寨的Facebook。

也是像一陣風吹過,從零星個别,然後突然就在同學間走紅,再之後,通過校内網加上了很多失去聯系的小學、初中、高中同學。似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近了。

...

大家忙着在校内上傳着自己最新的照片、寫日記、寫動态,告訴朋友們自己的喜怒哀樂,如果現在回憶的話,那應該大半是矯情而不自知的。頁面上也會有朋友之間的互動留言,這是當時除了QQ空間、博客之外,為數不多的網絡記錄空間。

而現在,就如大家所知道的,我們再也不用校内網(人人網)了。我也早已把校内中的痕迹清空,當然也看不到其他人的更新,我們的頁面都停留在了過去的某一天,某一刻。

博客與QQ空間也早已沒落,甚至連微博都顯得不那麼洋氣,微信成為現時的社交工具,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幾乎密不可分。會翻牆的人,則在Instagram、Twitter、Facebook上活躍。

同時,抖音、快手、綠洲一波又一波的興起,可以預見的是,大浪淘沙,他們都有會過時的一天,也會繼續有新的軟件出現,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

盤點下來,我用得最久的社交軟件,除了QQ,也就隻剩下豆瓣了,那裡成了一片自耕自種的自留地,偶爾有認識的人,但更多的是陌生的友鄰,但那并不重要。

...

即便是水軍灌水,我還是能在豆瓣上找到自己想看的東西,标記看過的電影,在小組裡看各種神奇的帖子,甚至像瓜田裡亂竄的猹一樣,記不得自己錯過了多少瓜。

前幾天,豆瓣提醒我,這是注冊後的第12年。而我還能記得,2008年的4月20日,在一位同學的介紹下,我注冊了,開始了12年的豆瓣記錄。

還好,12年過去,我和這位同學依舊保持着聯系,也依舊在豆瓣上更新着記錄,點進她的頁面,還能發現,我們的共同喜好又多了。

圖片來源:豆瓣《社交網絡》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