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告别那一刻開始,

就期待重逢。

——《别告訴她》

...

文丨舊故麻袋

《别告訴她》這部電影由兩部分構成:一場婚禮、一場告别。諷刺的是,婚禮隻是告别的一個借口,而告别并沒有被真正的傳達。

...

爺爺死于肺癌、外婆死于中風、外公死于心髒病,老人的去世總會給人帶來無盡的痛苦,那種悲傷不是一兩天可以化解的,母親至今想起外婆都會流淚。


爺爺的病是晚期才被發現的,當時記得清楚,在還沒有确診之前,家人一直對爺爺的病閉口不提,後來确診到去世,前後不過一年光景。爺爺去世前隻留下一副瘦弱的骨架,說不上話,連喝水都成了困難,“告别”成了他最難的事,或許他還有想說的話未說完,還有想做的事沒有做,但他能做的隻有緊緊抓住你的手,給你最後他的溫度。


中國人不懂得“告别”,特别是在以“死亡”為前提下的告别,更是忌諱被提起,“死”一直都是我們難言的痛。

...

《别告訴她》最讓人悲傷的地方是它“改編自真實事件”,而這樣的真實事件遍布國内的每一處角落。


在中國,對于生命即将走向盡頭的老人,我們大多會選擇将病情隐瞞,隻為讓她離開時舒坦些,在有限的日子裡,去過正常的人生,而不是被自己的病所困擾。殊不知,老人也有想做的事,想說的話,未了的心願。


在電影中,從小就被父母帶去美國生活的碧莉,雖然和奶奶相隔甚遠,25年未能回國看看奶奶,但每天與奶奶通話的習慣告訴我們,她和奶奶有着另一種親情鍊接的方式,距離雖遠,但感情并不淡薄。

...

從父母口中得知奶奶被診斷罹癌,碧莉一下就崩潰了,眼淚和情緒不自覺就湧上了心頭,家人都選擇向奶奶隐瞞病情,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但父母拒絕碧莉回國的請求,原因是她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美國的碧莉,在親戚們看來,看似有着光鮮的生活,實際上也過着入不敷出的日子,獎學金申請被駁回不說,房租還到期了,但自己并沒有多餘的錢繳房租,有可能随時會被房東轟走。美國的生活一地雞毛,國内的奶奶生命即将走到盡頭。最終,她違背了父母的意願,隻身回到了中國長春,這座她6歲前生活過的城市。

...

25年時間,中國變了很多,老房子都拆遷了,換成了高樓。見到奶奶第一面,碧莉就愣住了,面前的這位老人,頭發花白,雖然開心的笑着,但這樣的笑容卻成了最尖利的刀鋒。碧莉的内心一定在糾結:要不要告訴她,關于她生病這件事?


大家熱情的招呼打破了這樣的甯靜,親戚之間相互寒暄,飯後,大伯負責将碧莉送去酒店休息,一路上叮囑碧莉:别告訴奶奶病情、别帶着情緒、大家也是迫不得已......而碧莉隻能回:我知道。

...

婚禮如約進行,奶奶對孫子的婚禮事無巨細,方方面面都考慮周詳,訂酒店、發請柬、拍婚紗照,所有的流程,奶奶都全權負責,奶奶開心的跟碧莉說:以後你結婚的時候,奶奶要給你搞個更盛大的。碧莉艱難的微笑回應,明知奶奶已經等不到自己結婚的那天,卻隻能強顔附和。

...

在美國長大的碧莉不懂,為什麼不把病情告訴奶奶,她有權知道自己的生命将為數不多,她可能還有未完成的事,她可能想要說“再見”。


可大人們的回答是堅決的:别告訴她!


這就像是一道命令,在沒有明文規定可以公布之前,必須嚴防死守,絕不能讓奶奶知道半個字。

...

醫生對奶奶的病情下了最後通牒,但即便奶奶出現問題去醫院檢查,醫生也會騙奶奶說隻是小感冒而已,讓奶奶不用擔心。


碧莉用英語問醫生:為什麼不告訴奶奶真相?醫生說:這是善意的謊言!

...

婚禮如期而至,本應該開開心心的婚禮現場,卻充滿了悲傷,碧莉問父親:親戚們都知道奶奶的病嗎?父親回答說:大部分應該不知道。婚禮上大家唱歌、吃飯、敬酒,大伯沒忍住,在台上泣不成聲,說了自己25年來的不孝,說了對母親的感謝。


最後作為新郎的浩浩也哭的不成人形,大家都以為他喝多了,而他也隻是在抒發自己内心最柔軟的情緒。

...

婚禮之後,大家各自準備回家,碧莉原本打算留下,陪奶奶度過最後的時光,但母親并未允許,她隻好與奶奶告别,準備回美國。

...

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你一定要想得開,千萬不能鑽牛角尖。因為生活不光是你去做什麼,更是你如何去做。一個人的精神支柱非常重要。

在上車前,碧莉給了奶奶一個長長的擁抱,她想把這一刻的奶奶刻在自己的懷抱裡,因為不知道這次是否會是最後一次與奶奶相擁。她不許奶奶哭,自己卻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

上車後,奶奶揮手再見,卻忍不住捂嘴哭泣,單薄的老人在昏暗的時間裡,就那麼站着,看着車輛遠去,車内的人也已哭成淚人,這樣的告别是悄無聲息的。

...

...

最終沒人告訴奶奶病情,但自己的身體自己最清楚,奶奶一定知道自己已時日不多。


我們忌諱談論死亡,主要原因是我們不把自己看作是個體,而是看成是集體,是家庭、是社會,是一部分。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死”都表現出了一種極其回避的态度,因為“死亡”不吉利,是“喪氣話”,我們沒有勇氣去消化死亡帶來的恐懼,但不談論“死亡”的我們,也漸漸忘記了如何去“告别”。

...

希望這樣的悲情能在以後少一些,再遇上這樣的事,告訴她,表達愛,即便那很殘忍,但這才是正常的人生,不需要活在欺騙裡,而是要活在自己認為的值得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