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主角奈娜從小就患有圖雷特綜合症。
這是一種不受自控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又稱多發性抽動症。奈娜常常會不自主的發出類似打嗝的怪聲。這導緻了她從小就受到歧視,尤其是父親的嫌棄。
小時候,她常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讀書時也總被學校拒之門外。最終,聖蒂克學校的校長對她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會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對待你。”

這句話改變了奈娜的一生。
對于她說來,她唯一奢望的一件事就是平等待遇。然而在她的病症的影響下,她終其一生可能也無法從别人身上獲取平等的目光。
萬幸的是,奈娜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為聰明、活潑、堅強的女子,并同時在心中立志要當一名教師。
影片《嗝嗝老師》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講述一群貧民窟學生的命運在同樣特殊的嗝嗝老師奈娜的影響下最終人生逆襲的故事。

這是一部印度電影。要知道,在階層固化、貧富懸殊尤為嚴重的印度國家想要逆天改命的可能性極其微小。然而從影片宣揚的積極方向而言,當你全身心投入并始終堅信着,你和孩子們都會持續前進并終至頂峰。
換一個角度來看,通過這部影片,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很多有關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比如——相信孩子。
奈娜的母親着墨不多,然而很明顯可以看出,她對于孩子深深的愛與給予的信任。
情節一:當父親要把奈娜送去特殊教育學校,母親堅決不同意,甚至為之鬧出離婚也再所不惜。她始終相信,她的孩子并沒有什麼不同。

情節二:當奈娜被無數學校拒絕,突然接到電話通知她可以去學校做老師,她開心地跳起來,母親也都圍着她歡呼,為她由衷高興。隻有父親面無表情站在那裡。
從教育學上講,人的心理暗示其實是一種極其強大的能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在實驗中,他首先任意選出一個班上五分之一的孩子,讓老師對他們宣稱他們的成績一定會提高。而老師自己也堅信這一點。于是不久之後,這些被選中的孩子的成績果然有所提高。這個現象就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實驗表明:人類的心理暗示有着不可思議的作用,就算對方一開始并不像所期待的那樣,但隻要你打從心裡相信他并作出相應的行為,那麼對方遲早會如你所願。
放在教育上來講,如果父母對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孩子受到激勵就會有較大的進步。相反,如果主觀上認定,或從客觀環境比如語言、行為等暗示孩子“你不行”時,孩子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就會受到抑制,最終影響孩子今後的發展。
影片中奈娜也同樣深深地相信自己的學生們:
你們沒有什麼不同,隻要努力了,一樣可以成功!
于是,孩子們紛紛逆襲了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