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劇本宏觀結構

a) 第一次盜夢:倒金字塔式叙事。影片一開始直接呈現一場未事先說明的盜夢,當一個夢境中的人死亡時,回到上一個夢境,最後全部回到現實世界,故事線随時間逐漸收束,也不解釋其中具體規則,是盜夢世界的案例展示。

b) 兩次盜夢之間:世界觀建構。以新人艾裡阿德妮為切入口,影片向觀衆介紹盜夢空間的世界觀,包括築夢師、僞裝者、迷失域等基本概念,陀螺、象棋等圖騰,意識映射等形态,潘洛斯階梯等技巧,禁止複刻記憶等基本原則。這是傳遞觀看影片所需理論知識的過程。

c) 第二次盜夢:金字塔式叙事。第二次盜夢時,從現實世界開始,一個個夢境往下進入,故事線随時間逐漸展開進行嵌套式叙事,每一個嵌套之間互相影響。最後再在極短的時間内回到現實世界,形成環形叙事,是對已知理論的實際運用。

觀衆觀感如下圖:

...

是傳授知識的經典方式,有助于信息傳遞和内容理解。

2. 蒙太奇手法

a) 颠倒蒙太奇。使用倒叙手法,影片開端讓觀衆認為柯布試圖殺老人,留下懸念,而結尾揭示老人身份以及柯布的拯救性行為,首尾呼應,環形結構叙事。

b) 平行蒙太奇。兩次讓柯布通過講述,插叙柯布和梅爾的故事。《盜夢空間》的故事有明暗線,明線是給費舍植入思想,暗線是妻子梅爾的死因。平行蒙太奇主要用回憶的手法講述暗線故事。

c) 交叉蒙太奇。人物往下一層層進入更深的夢境,而每一夢境都有人留下進行後續工作,通過交叉蒙太奇多線程交替叙事,把多個夢境的聯系交代得一清二楚。比如第一夢境汽車飛出大橋開始墜落時,第二夢境亞瑟突然失重,第三夢境發生雪崩,一環接一環如多米諾骨牌,有助于解釋其相互關系。且随時間的消逝,節奏逐漸加快,加強矛盾和緊張感。

d) 重複蒙太奇。有許多關鍵場景或鏡頭重複出現,像孩子、火車、陀螺、“火車”誓言、結婚紀念日的酒店,充分體現“夢”的特點。

3. 懸念設置

a) 開頭用倒叙法設置懸念,先展示故事結局,讓觀衆帶着“為什麼會在這裡”“這個老人是誰”“為什麼要殺他”“結果怎麼樣”等問題看電影。台詞引導觀衆思維,引向兩人的敵對關系,而到結尾實質的互相拯救令人茅塞頓開。

b) 故事過程中的懸念主要在暗線的暗示上。先是出現一個讓柯布心亂的女人,後來才通過亞瑟道出那是柯布的亡妻,也未說明死因;在分析任務時,隻有柯布肯定植入想法的可行性,也未說明理由;直到進入夢境後,出現大量計劃外但全都與梅爾有關的物品,如火車、孩子、窗簾等。懸念的揭露循序漸進。在第一層夢境時,柯布隻說明外在死因——否認現實而跳樓;直到第四層夢境和梅爾面對面對峙時,才說清根本的死因——被柯布植入“否定現實”想法。而暗線的一步步揭露,和之前的用來設置懸念的元素全部有關。

c) 結尾設置開放式結局,可以說全片最大的懸念是最後陀螺的似倒非倒,看着軸逐漸不穩,卻在不穩的過程中戛然而止。這激發觀衆更加仔細的觀看影片的細節,促使他們形成自己對影片的邏輯理解。而這一懸念的設置無疑是成功的,對此的争論持續了好幾年(直到嶽父的演員出來說明自己的部分全是現實),赢得後續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