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唢呐是屬于鄉土的,就像電影《百鳥朝鳳》裡的無雙鎮,唢呐匠是紅白喜事的标配,所以吃得開,受人敬重,且收益豐厚。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鄉土已經不是過去的鄉土,年輕人一股腦地湧進了城裡,并且帶回了不一樣的樂器,演奏着不一樣的音樂。

即便紅白喜事,傳統的鑼鼓、唢呐的市場,也一步步萎縮,西洋的管弦樂及流行音樂逐漸占領農村市場。

而且,有進一步俗化的迹象,有的地方辦喪事,不僅請演奏西洋樂的樂團,還請跳鋼管舞的。《百鳥朝鳳》中呈現的穿豹紋包臀裙唱流行歌曲已經算比較保守的了。


...

《百鳥朝鳳》是導演陸天明的遺作,真實地反應了以唢呐匠為代表的民間藝人的生活。輝煌時,從接師禮,到孝子賢孫跪滿一地,唢呐匠是個受人尊敬的行當。然而,漸漸的,事情發生了變化,先是接師禮免了,接下來,還得跟西洋樂打對台,再後來是幾乎沒人請唢呐匠了。

《百鳥朝鳳》是民族樂曲十大名曲之一,以熱鬧快樂的曲調,描摹了百鳥和鳴之聲。不知為何,這首曲子,通常用于喪事。

有一說是,鳳凰死掉後,百鳥過來祭拜,是大哀的曲子。影片中說,隻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道德平庸者隻吹兩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

像唢呐、鑼鼓這種傳統樂器,在鄉土有着千百年的應用場景,是一個專門的行當,是有師徒傳承的,一代又一代。

影片展現了學習之艱辛,也充分展現了傳統鄉村對唢呐匠的尊重。

但這一切,都因為時代的巨變而改變,應用逐漸萎縮,逐漸淪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當地縣裡的文化局要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希望遊家班能去演一場。但班子裡的許多人都進城打工了,湊不起來。遊天鳴就坐火車去城裡找師兄們,但情況比想象的還糟糕,二師兄在工程做工手指被機床切斷了,另一個師兄在石棉瓦廠工作得了塵肺病,這樣非遺的演出也就不了了之。

其中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彩蛋是“傅正局長”,文化局局長姓傅,是正局長,所以别人稱呼他就很奇怪,叫“傅正局長”,哈哈哈!中國官場一樂,姓傅的人即使當了一把手,也是“副書記”哈!

影片最後是遊天鳴一個人在師傅焦三爺墳前吹《百鳥朝鳳》,或高亢、或婉轉、或绮麗,然而再繁複的變化都無法扭轉唢呐這一傳統樂器走向小衆的悲涼,就像焦三爺的背影,孤零零地走在鄉村土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