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大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他身上的那點子花邊新聞,忽略了他作為演員的本職。當然,這幾年或許受制于那些八卦新聞帶來的影響,他出現在大銀幕上的頻率也确實比較低,上一部擔綱主演的電影還是三年前上映的《我不是王毛》。

...

作為演員,王大治的表演功力是沒太多可挑剔的。一個當年在格瓦拉(線上購票的先驅網站)工作的朋友在看過《我不是王毛》之後便迅速被其貌不揚的王大治圈粉,表達了對電影的力挺。當然,這樣的力挺也隻能是喊喊口号,作為一部無強大卡司陣容的戰争題材喜劇,《我不是王毛》豆瓣7.9分,卻隻取得了二百多萬票房。小龍當時評價《我不是王毛》與同檔期的徐浩峰武俠片《箭士柳白猿》、港産片《哪一天我們會飛》雖體量不大,票房不佳,但是它們在市場豐富和觀衆養成方面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三年過去了,似乎市場并沒有真的變好。《灰猴》中王大治的表演水準還在,但影片的市場表現依然慘淡。上映首日雖拿下了8.5%的排片率,但過低的場均和上座率讓其次日被砍掉了過半的排片。

...

更糟糕的是,《灰猴》的口碑也遠不如預期。盡管有電影節、影展的推薦加身,《灰猴》上映後的評分卻平平:豆瓣6.4分,淘票票8.2分,貓眼7.5分,在各平台的同期電影中都不占優。《灰猴》的特色除了其山西地方特色,就是其叙事方式是非線性叙事,這樣的叙事方式常被稱作蓋·裡奇/昆汀/科恩式叙事,因為非線性叙事是這幾位在各自電影作品中屢試不爽的招牌叙事方式。

...

早前甯浩在《瘋狂的石頭》裡使用過這種叙事方式,近幾年忻钰坤的《心迷宮》、曹保平的《追兇者也》、李雨禾的《提着心吊着膽》也都用了這樣的叙事方式,他們的票房因各自體量的大小而有着較大差别,但至少都在口碑上都還不錯。相比之下,《灰猴》慘淡得多。

...

《灰猴》真的很差嗎?在我看來倒也未必。畢竟,能玩轉七條線索組成一部有可看性的電影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灰猴》至少完成了這件事。片子中單個片段的叙事以及7個片段的排序還是按照線性進行,整體看下來比較流暢易懂,是不為難觀衆的做法。叙事以外,貼近現實人物塑造和生活化的喜劇色彩的流露也拉近了和觀衆的距離,看着很舒服;王大治、高峰和李彧等演員的演繹也無不到位和精彩。然而,構成這出黑色喜劇的七條線索被認為内在聯系較為松散,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

...

當然,《灰猴》的口碑不佳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它的非線性叙事模式在内地觀衆看來已不再新鮮,觀衆心目中若有同類型珠玉在前,難免會對後來者的評判更加嚴苛。比如豆瓣評分,《瘋狂的石頭》8.4分,《心迷宮》8.7分,《追兇者也》7.7分,《提着心吊着膽》6.8分,《灰猴》6.4分,總體呈遞減趨勢。雖說與影片優劣不無關系,但也能感覺到越到後來,新鮮感加成越弱。倒不是說非線性叙事的電影不能再拍,而是要在現有基礎上有明顯進步才可能再取得高分,僅僅是完成的不錯已不能再讓見多識廣的觀衆感到滿足了。

...

同樣的理論也存在于其他類型片,新片與老片達到同等水平,在觀衆心目中可能就是倒退(畢竟老片有情懷加成,新片處于天然劣勢)。若是水準稍有不如,即便在及格線之上也有可能被達成爛片。雖說這樣的情況對于藝術創作者來說有失公允,卻也是在鞭策他們進步,長遠看來不算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