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暴》:王千源和吳彥祖打了半天浴巾都不掉下來?_哔哩哔哩 (゜-゜)

印象中吳彥祖有很久都沒演主角了,除了美劇《荒原》之外,他上一次當主演已經是2016年的《沖天火》了,所以原本我對《除暴》還是有所期待的。

别看吳彥祖長得和我一樣帥,但千萬别以為他是偶像派,他絕對是實力派,憑借《玻璃之城》、《妖夜回廊》、《新警察故事》、《旺角黑夜》、《如夢》、《魔警》等作品拿過不少獎。

王千源更不用說了,十年前就是東京影帝了。

然而吳彥祖和王千源并沒有産生1+1大于2的效果,和兩周前的《風平浪靜》一樣,這部電影也是把好演員浪費了。

導演兼編劇劉浩良的導演處女作《沖鋒車》雖然評分不是很高,但還是有點意思。

5年過去了,劉浩良的水平沒有絲毫進步,反而大大退步,這部《除暴》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失敗,幾乎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導演真的是個實在人,叫他拍90年代的故事,他就真的拍成了90年代的電影的質感。

幸虧拍的還是90年代的故事,如果叫你去拍上世紀20年代的故事,你豈不是要拍個黑白默片,而且還是現場配樂?

《除暴》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土”。

從劇情到動作戲都老掉牙了,感覺在看一部30年前的老電影,而且還是質量比較差的那種。

錄像廳放的《喋血雙雄》,牆上貼的《英雄本色》的海報,電影本身也緻敬了《喋血雙雄》《大事件》……

很明顯導演處處在向港片緻敬,但隻是東施效颦,和巅峰時期的吳宇森、杜琪峰比起來還是太拙劣了。

張隼和同夥發暗号,3個數字分别代表一本書的頁數、行數、列數,隻要把這本書找到了,就能把暗号破譯了。

這麼老套的暗号我已經不記得有多少部電影拍過了。

雖然故事背景是90年代,但不代表你就要拍這麼老套的暗号啊。

别人《模仿遊戲》拍的還是二戰時期的故事呢,你看别人編制密碼和破譯密碼的方式,放在21世紀的今天來看依然很專業。

不說外國,就是我國内戰時期的密碼也不會這麼簡單。

我不是要讓張隼用軍用級别的密碼,但至少讓他的暗号稍微複雜點吧。

張隼用一條繩子打開四個保險櫃還是有點意思,這種運用物理規律的橋段讓我想起《越獄》有一集,麥克也是運用胡克定律打穿了水泥牆。

雖然初中就要教杠杆原理和力學,但要真正吃透它,并且在生活中運用它,張隼的學曆絕對不低。

張隼不僅學曆高,還有超強的反偵察能力,把警察玩得團團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智商罪犯。

這樣的罪犯,正常的邏輯是他不會被警方抓住,至少不會那麼輕易地被抓住。

以張隼的能力,他完全可以洗白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守法公民、正直的企業家,從而全身而退。

的确,《除暴》是根據張君案改編的,但你拍的是電影,不是紀錄片,雖然現實中張君落網了,但你不一定就要讓張隼也落網。

如果張隼最後也沒被抓住,或者警方誤以為自己抓住了張隼,但其實真正的張隼還逍遙法外,那還有點看點。

可惜這是國産片,所以張隼不可能逃脫法律制裁。

所以這又是那種一看到開頭就猜到結局的俗套電影,警方獲勝了,罪犯落網了。

雖然正義戰勝邪惡的電影很多,但也要分三六九等。

一流電影,是反派強大,但主角更強大,所以最終主角戰勝了反派。

三流電影,則是通過貶低反派來襯托主角的強大。

而《除暴》就屬于後者。

前面把張隼拍得太厲害了,但最後他又必須被抓住,導演實在編不下去了,就隻能讓張隼智商下線了,于是智勇雙全的高智商罪犯最後變成了有勇無謀的莽夫。

張隼被抓住不是因為警方厲害,是導演安排他被抓住的。

《無間道》、《貓鼠遊戲》、《暗戰》之類的電影之所以好評如潮,就是因為電影中警匪間的鬥智鬥勇、爾虞我詐讓人拍案叫絕,讓你産生一種反派智商高達250的感覺。

《除暴》開頭張隼的智商也有250,結果到最後智商變成了25。

開頭的張隼和結尾的張隼完全判若兩人,剛開始的時候是铠,演到最後變成了瑤。

《除暴》并沒有上面說的這些電影中那種警匪間鬥智的情節,給人的感覺就是,導演一看電影就要結束了,趕緊安排鐘誠把張隼抓住吧,鐘誠怎麼抓住張隼的我不管,總之他就是抓住了。

有人可能會說,導演也隻能這麼拍,隻能讓張隼被抓住,不然就上映不了了。

審查的确會限制電影的質量,但決定電影質量的主要因素還是在于導演。

即便結局必須是張隼輸了,也可以拍得更精彩。

比如上面說的《暗戰》,張彼得(劉德華 飾)最後雖然死了,但不是何尚生(劉青雲)打敗他的,他是死于癌症。

...

再比如前兩年的《無雙》,電影最後秀清(張靜初 飾)用炸彈炸了遊艇,和李問(郭富城 飾)同歸于盡。

...

表面上這是正義戰勝了邪惡,但實際上這就是個開放式結局,你也可以理解為這是他倆演的一場戲,讓警方以為他們死了,就這樣結案了,然後他們就可以改名換姓繼續享受榮華富貴了。

就算你一定要安排警方抓住張隼,也可以安排一場鬥智鬥勇的大戰。

張隼就算被抓住,也應該是在經曆飙車、槍戰……之後被抓住。

鐘誠單槍匹馬就把張隼抓住了,而且還是肉搏,這種落網的方式未免太沒有排面了,和電影開頭張隼神通廣大、把警察玩得團團轉相比起來落差太大了。

浴室戲被稱為全片最大亮點,但其實也就那樣。

每當有人一看到肉搏就說什麼“燃”啊、“爽”啊的,我都想建議他去看看《突襲》和《疾速追殺》。

《除暴》改編自轟動全國的張君案。

改編真實事件有利有弊,其中弊端就是看電影前你就知道結局了,罪犯落網了。

那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1999年,石二群和4個同夥一起去搶銀行,搶了208萬,其中石二群分了120萬。

同夥拿着這筆錢去吃喝玩樂了,石二群卻拿着這筆錢搞起了房地産開發、休閑農莊、物業公司、酒店管理公司、貿易公司……

他利用經濟杠杆錢生錢,15年後資産已經有幾個億。

...

...

再比如1997年,餘天山和4個同夥搶了650萬。

警方陸續将其餘4人抓獲歸案,餘天山成了漏網之魚。

餘天山用弟弟的身份補辦了一張身份證,搖身一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後來也成為了億萬富翁。

這種搶劫犯用贓款作為啟動資金成為億萬富翁的新聞太多了,網上一搜一大堆。

被曝光的都有那麼多,還沒落網的就更多了。

在刑偵技術相對落後的90年代,涉槍罪案層出不窮,僅1991至1996年,平均每天就發生4.5起涉槍案件。

這将近1萬起涉槍案件,破案的肯定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懸案。

假設每個案件有5個人,就是5萬人。

去掉重複的,去掉落網的,去掉把錢花完了的,剩下還有很多。

而剩下的這些就是既沒落網,也沒把錢花完,而是飛黃騰達了的,比如石二群、餘天山。

網上有個“中國十大悍匪”榜單。

...

這十個人絕對不是最厲害的匪徒,隻能說是“落網的匪徒”中最厲害的。

最最厲害的是那些沒落網,并且洗白身份、發家緻富的人。

“中國十大悍匪”中有不少都被拍成了電影、電視劇,其中最出名的還是張子強,

...

以他為原型的電影、電視劇太多了,比如《重案實錄之犯罪天才》《賊王》《驚天大賊王》《轟天綁架大富豪》《插翅難逃》《樹大招風》《追龍2》……

...

...

...

無論是看張子強的電影,還是看這部改編自張君案的《除暴》,你看電影之前你就知道反派最後落網了。

所以說啊,不要總是去拍那些落網的匪徒,也可以去拍拍那些沒有落網的,或者當初沒有落網,後來還發家緻富了,還享受了幾年、十幾年的榮華富貴才落網。

比如石二群、餘天山。

他們每天都越來越有錢,但同時他們也擔心明天會不會就落網了,他們此時的心理活動一定很有看點。

而且雖然他們成了億萬富翁,但他們的同夥就不一定了,很可能很快就把這筆錢花完了,所以他們還要擔心同夥會不會嫉妒他,然後出賣他。

那些洗白身份、發家緻富的匪徒最後為什麼還是會落網,其中很多都是被同夥出賣的。

比如餘天山就是被同夥王小飛出賣的。

王小飛刑滿釋放後找到餘天山頻頻敲詐,餘天山終于不堪其擾不再付錢,王小飛一怒之下向警方舉報了餘天山當年曾參與搶劫。

雖然石二群落網不是因為被同夥出賣,但他為了避免兩個同夥把他供出去,他每個月都要去監獄給兩個同夥送生活費。

所以他們最怕的不是警方,而是同夥。

他們每天都擔心同夥會出賣自己,說不定還會去把同夥殺了,從而一勞永逸。

如果同夥本來沒有想出賣他,原本他是不會被抓住的,結果他去殺把同夥殺了,反而因此被抓住,那就更好玩了。

老是去拍那些落網了的匪徒的故事,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就算是張子強這樣的世紀悍匪觀衆也會審美疲勞。

去拍拍那些沒落網,或者當初沒落網的匪徒的故事,反而會更新穎。

《除暴》的槽點真的很多,又比如電影開頭張隼為什麼要把鐘誠放了?

難道是想讓警方以為鐘誠是綁匪?

就算警方以為鐘誠是綁匪又能怎樣呢,警方也不會直接槍斃他,最多抓回去審問一番。

鐘誠這個角色毫無新意,就是一個紙片人,甚至和王千源以前演的很多角色都差不多。

王千源接的爛片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其實是東京影帝。

王千源還是應該注意一下這一點,不要什麼電影都接。

張隼比鐘誠稍微好一點,但也沒有交代他過去的經曆,所以形象還是不夠豐滿。

在我看來,要塑造一個成功的反派,必須要詳細講述他為什麼要當反派。

沒有人一出生就是罪犯,所以他是如何走上犯罪之路的?

比如達斯·維達,盧卡斯影業專門拍了3部前傳來講述他黑化的過程。

...

又比如萬磁王,正傳中的萬磁王已經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福斯還是去拍了一部前傳《第一戰》去講述萬磁王的起源故事。

...

通過《第一戰》和《天啟》,你會發現萬磁王其實是一個很慘的角色,他也想過要做一個普通人,娶妻生女過日子,但老天爺不允許。

(《黑暗騎士》比較特殊,雖然沒有交代小醜的起源,但也将小醜塑造得很成功)

即便是《新警察故事》裡的阿祖都比張隼更豐滿。

...

阿祖其實是總警司的兒子,他父親覺得他不務正業,遊手好閑,他父親每天打他、罵他,所以他恨他父親,也恨警察,這就是他犯罪的動機。

而張隼就是為了當反派而當反派,為了搶劫而搶劫,形象過于臉譜化。

其它角色就更沒有存在感了,全部都是工具人,隻有鮑起靜飾演的張隼母親挽回了一下。

...

張隼的同夥願意為張隼頂包的原因拍得不清不楚,總之他就是心甘情願為張隼頂包。說白了,他就是個工具人,這個角色不是為自己服務,而是為主角服務。

如果導演拍個5分鐘或10分鐘的閃回片段展現一下他們倆的兄弟情,或者說張隼曾經救過他一命,又或者是張隼有恩于他,那都會更有說服力。

兩次拍鐘誠撕小廣告、把标語展現出來的鏡頭很多餘,也很生硬。

文娟和張隼的感情戲寡淡如水,可有可無,就算去掉也不會有絲毫影響。

銀行職員和運鈔車押運員的感情戲同樣平淡乏味,不能給人留下絲毫印象。

當然,最大的bug還是吳彥祖和王千源打了半天浴巾都不掉下來,和《西遊記女兒國》一群女人洗澡還要穿衣服并稱國産片兩大懸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