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我是言失!

...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小歡喜》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大衆的聚焦點似乎有些奇怪······

...

  除了劇情漸進引發的觀衆讨論之外,劇中女性人物的穿搭也備受關注。
...

  由海清飾演的角色職場女性“董文潔”在劇中的穿搭就被一衆營銷号“深扒”,從“董文潔”日常服飾的品牌到每一個包的價格,由此來猜測劇中家庭的收入。
...

  其實不止《小歡喜》,現如今隻要是比較火的都市劇,你總能在網上看見有關這部劇中主角穿搭的熱門文章。
...

  這種現象似乎在韓流文化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就出現了,但和那時有所不同的是,那個時代的編輯們主要是從“韓系”穿搭内核的角度出發來撰寫文案,但現在大部分編輯卻在“深扒”品牌,似乎一個包都能成為階級象征。
...

  這個時代,服飾的品牌已然變成了人物身份的代表,穿搭不是關鍵,品牌才是内核······   而這種影視劇中觀念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射了現實。   所以,今天呢,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些影視劇中的消費主義“陷阱”。
 
...

  比如往期我們說過的《北京女子圖鑒》,女主角陳可就被塑造成了職場女性的“代表人物”,促使她奮鬥的唯一動力就是對金錢的“欲望”,她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買買買”。

...

  所以,陳可這個角色間接使許多女性觀衆産生了一種失落感,明明是處在同一階層,她卻消費着普通大衆消費不起的“奢侈品”,難道普通職場女性“配不上”這些奢侈品嗎?   用外在資本來表現内在能力,便是國産影視劇的一大敗筆。   這同時也是消費主義的一大陷阱,不首先界定基本的消費層級,卻直接用“配不配”勸說普通人消費不在同一層級上的“奢侈品”。   這也間接促成了“什麼階層消費什麼”過渡到“用消費證明階層”,大衆逐漸陷入消費主義的“漩渦”當中······  

“用消費定義幸福感”


“找到大衆的欲望、恐懼和焦慮将這種欲望與恐懼投射在要銷售的商品身上,然後以語言或符号的象征構建起一座橋梁消費者穿過這座橋梁,便能将事實轉化為補償性的迷夢,做了這個夢,消費者便産生幻覺,以為一旦購買了此商品便能美夢成真。”

赫胥黎


 

  準确來說,一定意義上,影視作品就是這樣的一座橋梁,它常常在無意中向大衆傳達了一個信息——人們想要追求快樂,就必須要消費。   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當電影女主角生活不順的時候,她們經常會做出大吃一頓或者瘋狂shopping的行為(參考電影《杜拉拉升職記》)。

...

  想想我們現在的消費文化是不是就是這樣,我們買的不是食品,而是健康的安慰;我們買的不是汽車,是經銷商給我們創造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者社會地位的幻想;我們買的不是書,而是一種以為自己已經獲得了知識的錯覺。  

“投射現實”


  當然,當前還是有許多影視作品對如今消費主義橫行的現象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早在十三年前,《最愛女人購物狂》就利用戲劇化方式,把這種病态的“消費主義”在電影裡放大到一個人物身上。

...

  張柏芝飾演的女護士方芳芳就是一個典型的超級“購物狂”,她是一個被遺棄在高級商場裡的孤兒,也因為這樣悲慘的身世,她把自己所有愛與被愛的需求投擲在了購物這件事上。
...

  方芳芳雖然是一個被戲劇化的人物,但在某種程度上,她也反映出了這個時代“購物狂”産生的原因——缺乏幸福感,利用消費來填補内心的空虛。
...


  21世紀,消費成了新的信仰和宗教,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世界會怎樣,但我們需要看到,這樣的時代終将過去,我們如此沉迷的消費,不過是人類社會在這個階段的運轉模式。   或許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什麼樣的美好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

我是言失,一個不正經的影評人。
想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公衆号“言失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