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依之地》當時出資源,第一時間就看了,覺得很感動,但是僅僅隻是看到配樂,攝影,表演的粗淺角度,并沒有深入去談這片在講什麼。如今因為導演趙婷的幾句未被證實是否是她口中說出的話,甚至國籍争論就把這部佳作給封殺了,讓我不得不再多逼逼兩句。

這片最高級的地方就在于導演雖然出生和成長在兩種意識形态不同的環境中,但是影片的表達卻是“去意識形态”的,它不涉及太多政治,社會,經濟問題,而直奔“人”的主題。開頭就展示了美國經濟大蕭條,工廠倒閉到以亞馬遜為代表的電商平台崛起,但是趙婷并沒有深入去讨論着背後的社會原因,而隻是做了影片的故事背景闆。之後我們看到一個老頭發表了抵制美元的演講,這雖然能看出是在質疑以美元為中心的金融體系和經濟全球化,但是不久我們就會發現女主角其實并不太認同他的觀點,她選擇一邊打工,一邊旅行,因此女主角她在困境之中,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美學”,即既追求自由,又不忘物質現實,腳踏實地。而美國的新遊牧民族,他們雖然處在社會的底層,是美國沉默的大多數,但是他們也非常享受高興一路風景下來,給他們增添的人生經驗。假如我是個左派,我要用這部電影去批判資本主義,卻會發現電影中的每個人并不是由某個政治主張來支配他們的生活,而是他們自身成為了自己生活的主宰,換句話說即便是窮,是底層,但是這樣羁旅的生活也是出于他們自己所選擇的,真正的自由是明知道那樣選擇,會過得很苦,但依然尊重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那樣的選擇,這才叫自由,這才是最尊嚴的活法。而如果作為一個右派,我要拿這片批判全球化,但是電影中的新遊牧民的價值觀又并非那麼保守,他們不安穩于傳統家庭生活,而充滿一顆向往遠方的心。

所以《無依之地》更像是西部彪悍版的《局外人》,它的表達是普世的,既不左也不右,而是從“人”出發,透露着滿滿存在主義的氣息。從瓦爾達的《天涯淪落女》到肯洛奇的影片都充斥左派視角;從福特的《憤怒的葡萄》到伊斯特伍德的影片都帶有右翼氣息,那麼《無依之地》是在拒絕做政治的傳話筒。

再說說技法,影片剪的很碎,剪輯痕迹過重,而片中有段配樂,大家都笑稱像汽車廣告,但是那場戲有一個很重要的技法,那就是跟随女主關上門的那一刹那,音樂戛然而止,很有離間感,而影片中在對于新遊牧民的采訪片段與故事銜接得又是那麼自然,所以總結一下,虛構片段讓觀衆跳出故事去思考主題,真實片段讓觀衆沉浸在真實人物的内心中,去體驗感悟他們的經曆,這可比大鵬的《吉祥如意》要用得更娴熟,更有人文關懷。

從電影本體來看,導演并無過多偏激的政治觀點;從導演的那段話來看,确實還無從考證是否是她說的,甚至是P圖造謠都有可能。但是我們這邊效率如此之高,大幹快上,連中文海報都删得無影無蹤了,也隻能在此時才能感受到某種優越性吧!B站上有個人對趙婷的言論和國際發表看法,說:“我們中國不需要這種人。”可我隻想回他一句:“你算老幾,我何時被你代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