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咳!咳!

2020年7月23日,我國自主火星探險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長征五号運載火箭搭載着“天問一号”火星探測器,将一次性完成飛向火星,環繞火星,着陸火星,巡視火星的任務。一旦成功,将成為世界曆史上首個一步完成“繞,落,巡”的國家。

如今已經進入地火轉移軌道,七個月後将見分曉。

1960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了第一顆探測器,1997年美國成功釋放了首個火星車機器人,西方在這條路上翻滾了三十多年。

中國想要一次性實現對方三十年的目标,足以展現我們在航天事業上的野心。

...

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機遇

如果火星計劃成功,中國将進入世界精英們的深空俱樂部。如今是火星,下一步也許是土星,金星,水星,甚至探索那些僅僅存在于小說中的,很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木衛二和土衛六。

航天技術這麼牛皮,科幻電影怎麼能輸?!

但如果你問起身邊的人,中國有什麼科幻片,他們可能會回答《流浪地球》,還有那個說出口都丢臉的《上海堡壘》。

...

航天技術提升的是國家硬實力,它能引起外國精英階層的重視;而科幻電影輸出的是軟實力,它能讓普通的民衆相信中國實力。

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從來都不隻是供觀衆享樂的爆米花,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神經制劑。

從《星球大戰》,《獨立日》,漫威宇宙,再到《星際穿越》,你看到的不僅僅是強大的特效,好萊塢的工業水平,也不是天行者們玩激光劍,美國隊長與鋼鐵俠插科打诨,而是從地球到銀河系都在講英語,美國的軍事力量可以抗衡外星勢力,無處不在的NASA會讓觀衆默認美國擁有地表最強的航天技術。

同樣的,我們不可能拿着政府工作報告告訴外國的朋友,這是中國實力。但我們可以利用科幻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共情藝術,它有非常強大的宣傳功效。

1997年,王小波寫過一篇文章,叫《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幻片》。他提出了四個點:科學知識,想象力,資本,社會現實。最後一項其實是最重要的。放眼世界科幻史,無論是工業革命時期科幻小說的誕生,還是美蘇太空競賽時期井噴的宇宙探索類影片。科幻電影,總是與時代相關的。

我相信,火星時代,或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新機遇。在此之前,我先分析一下世界與中國科幻的發展進程。

世界科幻簡史

早期的科幻小說起源于歐洲,工業革命之後,人們開始擔憂科學發展,于是在1818年出現了有關瘋狂科學家的《弗蘭肯斯坦》;之後的普法戰争與巴黎公社運動時期又誕生了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而威爾斯則關心科技發展中人的生活,他憑借《時間機器》成名,小說主題常常是“外星人入侵”“時間旅行”“反烏托邦”;這一時期的小說以幻想為主,天馬行空,但缺少硬核的科學理論。

...

電影誕生後,喬治·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成為了世界上第一部帶有科幻元素的影片。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是科幻小說的黃金時期,硬科幻小說占據主流。雨果·根斯巴克創辦了第一本科幻雜志《驚奇故事》,開創了科幻類型文學;小約翰·W·坎貝爾則發掘了一批黃金時代的科幻巨匠,包括發明了“機器人三大定律”的艾薩克·阿西莫夫,以及寫出了《星際迷航》的羅伯特·海因萊茵。同時受納粹專制主義的影響,反烏托邦小說也在這一時期盛行。

戰争時期,歐洲科幻片嚴肅地讨論着人類未蔔的前途,而經濟大蕭條的美國為了逃避現實,隻能拍些具有科幻元素的搞笑B級片,就圖個省錢和開心。

戰争結束後,受到曼哈頓計劃,廣島原子彈,美蘇冷戰,太空競賽,UFO目擊事件的影響,西方的科技實力大大增強,人們一邊為科技歡呼,一邊又隐隐擔心,因此出現了《哥斯拉》這樣恐懼原子彈的作品,以及大量外星人入侵的電影。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西方科幻小說進入了新浪潮時期,越戰,環境污染,毒品泛濫,再加上科幻始終無法進入主流文學殿堂,作品呈現出悲觀,意識流和刻意求新的特點。但經濟的回暖卻讓電影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影片進入大制作時代。

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讓科幻電影成為了一種類型,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而同一時間,大量黃金時代的科幻小說被搬上熒幕。

...

冷戰之後,美國進入霸權時期。對于美國人民而言,真正的“敵人”似乎變成了政府與壟斷企業。從《銀翼殺手》到《異形》,大資本控制了國家,他們的魔爪不僅伸向未來,更伸向了宇宙。

到了八十年代,《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終結者》,《E.T》陸續出現,美國科幻片上升到了另一個工業高度。

九十年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世界悄然進入互聯網時期,而賽博朋克也在此時應運而生。從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開始,出現了大量賽博朋克類型的科幻小說,主人公們都生活在高科技時代,社會被政府和财團秘密控制,故事圍繞黑客與人工智能展開。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讓特效更加精進,《侏羅紀公園》《黑客帝國》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中國科幻簡史

由于閉關鎖國,中國的科幻小說遲到了西方近一百年。1904年的《月球殖民地小說》是中國第一部被認可的科幻小說。而1938年的《六十年後上海灘》是第一部科幻電影。

新中國成立後,科幻小說徹底進入了兒童文學的領域,且集中為短篇。代表作有鄭文光的《從地球到月球》。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也都是兒童教育片。

文革之後,改革開放,一股新的風氣吹進中國。硬科幻作品漸漸出現,雜志上也出現了成人向的産品。1979年創刊的《科幻文藝》(現為《科幻世界》)開始扶持中國科幻的新勢力。1980年的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講述了中國科學家與外國勢力的鬥争,被劉慈欣稱為“中國唯一一部純粹的科幻片”。

...

但1983年的一次大會上,錢學森指責科幻電影販賣資産階級和封建主義的破爛,應當偏向思想性與教育意義,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科幻電影又再次變成小朋友看的教育片。但仍有佳作,例如針對重男輕女的《男人的世界》,保護環境的《大氣層消失》,以及戰勝外星人的《瘋狂的兔子》,他們的故事都不落俗套,還具備教育意義。

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進行科教興國,也大力發展航天航空,科幻小說蓬勃發展,成人與兒童款式任讀者選擇,而《三體》更是沖出國門,走向了世界。但中國的科幻電影卻突然消失了。在好萊塢大舉進攻中國市場之時,工業水平落後的國産科幻片顯得實在寒酸。

無論是中國還是好萊塢,社會的風向都左右着科幻片的發展。

中國科幻片的未來

中國科幻片依舊很難很難,即便我們有這麼多優秀的科幻小說。說到底是電影工業的差距,而工業無非是人才,技術,資本與政策的差距。

首先中國缺少能拍科幻片的導演。王小波說科幻片需要科學知識,但我們的導演都是電影學院出生,别說學習理科知識了,學校裡連個理科生都見不到。

第二,編劇不會寫科幻,科幻作家不會改編劇本。

第三,雖然近幾年我國的特效技術大有長進,但仍然不可能與好萊塢,韓國,新西蘭相提并論。

最後,如果說導演可以培養,劇本可以精修,特效可以與他國合作,那完成電影最最重要的一步,還是資本。而資本,沒有信心。

不久之前,我與一位電影出品公司的主管交談,他們表示還是更願意投資動作與喜劇片,不一定大賺,也不會大虧。可科幻片是一項風險投資,投資大,團隊不成熟,你不知道拍出來的是《流浪地球》還是《上海堡壘》。科幻片找資本,跟千裡馬找伯樂一樣。隻有懂你的,才會投你。民間的信心顯然不足,所以需要的是國家的扶持。

二十多年前,王小波調侃,拍科幻片向上頭申請很難,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解釋片子對國家的意義。但現在我有了。美國當年火星車沒落地,就已經拍了《星球大戰》,如今航天事業大好,我們馬上就要征服火星,是時候趁熱打鐵搞一部科幻片了!

最後,喜歡本文記得【贊和關注】喲,想看更多有趣的故事,來VX公衆号:土衛兒六膠片廠(Titaner666)瞧瞧!

...

公衆号曆史文章:

【暗黑】破解莫比烏斯環的詛咒

【錦繡南歌】哇哦,秦昊演了個古裝偶像劇

【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系】童話總是殘酷,喜劇總是悲傷

【隐秘的角落】和原著相比,劇本真是個童話

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