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玲執導并主演的電影《你好,李煥英》于今年春節期間上演,打出的廣告招牌是“大年初一,笑順爸媽”,網絡上似乎也是好評如潮,截至今天,豆瓣的評分是8.2。

1

據說影片是改編自賈玲的一個同名小品,講述的是母女親情。李煥英是賈玲已故的母親,是根據賈玲親身經曆改編的。電影講述了女演員賈曉玲自小“與衆不同”的特點,是一個小胖妞、學習成績不好、沒考上大學等等,讓媽媽傷透了心。

賈曉玲在媽媽突遭車禍、昏迷不醒之際,心中悲痛萬分。在她的心目中,如果媽媽生的不是她,人生應該過得很幸福。恍惚間,1982年出生的她突然穿越到1981年,與年輕又美麗的媽媽李煥英相遇,以媽媽表妹樂瑩的身份與媽媽英子溫馨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希望能夠借助自己穿越後的“先見之明”“洞察之力”來改變媽媽的人生軌迹,給媽媽一個不同的命運。

但事實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雖然是很多事情上她竭盡全力,不過該發生的還是照常發生了,所有的故事結局都是依然按照原來的既定路線前進,沒有人可以改變,不管是出于多麼美好的願望。

在穿越的過程中,賈曉玲雖然不能改變爸爸媽媽的人生道路,但卻真正地了解了媽媽的心願,那就是隻要我的孩子健康快樂就行,這豈不正是絕大多數父母的期盼和心願嗎?!

2

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母女之間的親情互動,溫暖又溫馨。影片以母愛之名,講述了衆多平凡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無外乎是家長裡短,甚至是一地雞毛,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認為這也是影片受到普遍關注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就是在展現芸芸衆生的人生,非常“接地氣”。

故事很煽情,抓住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點,這也是影片最打動觀衆、賺取了很多觀衆眼淚的地方。這樣的想法很多人都有,總是想着在年輕的時候拼命賺錢,想等有錢之後再去陪伴父母子女,但往往是等真正有錢了,父母卻無緣享受了,子女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

影片給了觀衆一個吃“後悔藥”的機會,此時此刻,影片彌補了很多人内心的遺憾。

我個人覺得,表演最到位的是飾演青年李煥英的演員張小斐,陽光、青春,讓人深刻地體會到芳華的美麗和自信。

3

原本我是不喜歡湊熱鬧的,再則對于一些賀歲電影也實在是不敢恭維,被人硬拉去看了電影,對影片評出如此高分,說實在的我很困惑。實事求是地講,影片除了親情是看點外,單就影片的深度、厚度、創作和拍攝手法等各方面來講,與優秀影片之間還有較大差距。

影片的内容過于單薄,說白了就是一個拉長了的小品。雖然内容和立意可圈可點,但對于一部兩個小時的影片來說,故事太過于單薄,人物形象的過分誇張,讓人有失真感。

比如王琴因為沒有買上電視的上火失聲、冷特帶着兩個小兄弟去“找岔”時矛盾的化解消除、二十多歲的賈曉玲象個小孩子一樣的哇哇大哭等,雖然這些設計可能是出于喜劇效果,但給我的感覺就是在演小品,體會不到人物發自内心的那種真情實感。

我個人感覺,這是影片的硬傷。網絡上一邊倒的叫好聲有點讓人摸不着頭腦,這就好比是影片中沈光林與賈曉玲二人轉演出一樣。二人轉雖然是很多人喜歡的表演形式,但如果讓人人喜歡,那顯然是不現實的。

客觀、公正地評價一部影片,談出自己觀看後的真實感受,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素養。同時,觀衆真實的體驗和觀感,也可以促進導演和演員,甚至是整個制作團隊的反思和提升。如果一味地說好,我覺得這是對後續觀衆的不負責任,也不利于電影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當然,如果僅僅是為了票房的需要而點評,則另當别論。

4

電影中塑造的一個相對負面的人物王琴,對觀衆的啟發卻可能出乎編導人員的意料。我不知道影片塑造這個人物的本意是想表達什麼,但我卻從王琴與英子不同的人生選擇與結局中聽到了很多“畫外音”。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觀衆觀看影片,實際上是在進行一次“再創作”。

如果是喜歡賈玲表演的觀衆,可以去影院感受一下她作為導演加主演的處女作,其他的人員,不看也罷。

于2021.2.17 14:38

NO:202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