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劇的開端,就籠罩着悲傷和壓抑的氣氛。老沙皇亞曆山大三世躺在棺木中,悲痛欲絕的妻子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手足無措的兒子尼古拉二世、跋扈的弟弟謝爾蓋大公等一群人正在為他舉行葬禮。

尼古拉二世繼承了皇位,但是似乎根本無法挑起肩上的重任。他竟然在父親的葬禮上對自己的臣僚說,他還沒準備好做沙皇。這時候他已經26歲了,卻還能說出這樣的話,真的是不怎麼具備一個合格的執政者應有的素養。就算是真的不會,也不能說啊,應該抓緊時間偷偷地一點一點學啊。父親新逝,此時正是政局容易動蕩的時候,一旦向外界流露出自己的無能,被有心之人知曉并且利用該點大做文章,你作為沙皇的威嚴何在?還怎麼統治俄羅斯帝國?

在尼古拉二世繼位之前,羅曼諾夫王朝已經危機四伏:谷物價格的下降使農民瀕臨破産,罷工運動日益頻繁,革命情緒逐漸高漲[1]……因此不管他自己以前是怎麼想的,現在已經登上了皇位,就需要盡快彌補自己貧乏的治國能力來應對目前複雜的局勢。否則一旦守不住自己的位子,那些政治上的競争對手将以非常殘酷的方式對待他,最後不但自己下場凄慘,還要連累家屬。

然而他從加冕開始,就做了兩件對自己極其不利的事情,直接影響到了他以後的執政。

他缺乏主見,很多事情都聽從他的叔叔謝爾蓋大公。他的第一篇演說裡,内容是像他的父親一樣,仍然保持專政。旁邊馬上有人說,這是謝爾蓋大公讓他說的吧。這番演講,直接激化了他和國内許多階層的矛盾。農民承擔着沉重的稅賦,工人拿着廉價的工資卻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知識分子迫切地要求改變[1]……尼古拉二世的做法無疑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完全置于這些人的對立面了。

而緊接着發生的霍登慘案,更使他在民衆中的口碑一落千丈。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當天,皇室在霍登廣場上向人民發放禮品。這本來是一件與民同樂的喜事,卻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故。廣場上屍橫遍野,現場慘絕人寰。這起事件給加冕典禮蒙上了一層陰影。事故的原因是管理組織不善,對參與人數預估與實際偏差很大,現場的布置太簡陋,維護秩序的人員配置過少。原本預計參與的人數是20萬左右,結果高達80萬,維持秩序的警力遠遠不夠。禮品攤前溝壕和土坑隻是用木闆覆蓋了一下,人一多木闆很容易因為負荷過重而斷裂,人會失去重心摔倒掉溝裡去。

而出了這麼大的事情,尼古拉二世幾乎沒有采取什麼有效的措施來安撫民心。面對此類事件,手段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懲罰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安撫死者家屬,全力搶救傷員。如果處理得當,能最大程度上減少受害民衆的身心創傷,仍能讓他們敬重沙皇。

但最終結果卻是不盡如人意:追責力度弱,僅僅莫斯科警長和其助手被免職,總的指揮謝爾蓋大公(皇帝的親叔叔)絲毫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尼古拉二世沒有安排向死者家屬發放撫恤金,也沒有去醫院探望傷者,相反他隻是難過了一會,就和他的皇後亞曆山德拉一起出席了法國大使的宴會!這樣的行為,怎麼能不寒了民衆的心?在民衆看來,他的行為完全是漠視底層老百姓的生命,當然會引起民衆的痛恨。

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尼古拉二世開局就給自己奠定了一個殘暴的基調,後面的路隻會越來越難走。沙皇擁有雄偉的宮殿、華衣美服、數不盡的金礦、鑽石礦……尼古拉二世頭上的皇冠既是權力,也是緊箍咒。如果他拒絕反省自己的言行,那他能把這份來源于上天的寵愛持續多久呢?

[1]波克羅夫斯基:俄國曆史概要[M],貝璋衡等譯,商務印書館,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