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部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小姑娘,因為姨媽要到别處工作,就将小姑娘送到了喜歡獨自生活的爺爺處。爺爺由一開始的反對女孩留下來,到後來和女孩相依為命的故事。

故事很簡單,但是卻治愈了很多人,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1分,這就是《海蒂和爺爺》。影片改編自瑞士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斯比麗的小說《海蒂》,這部小說被翻譯成70多種語言。

...

影片《海蒂和爺爺》中,小海蒂有三次受别人觀念的影響。

第一次,海蒂和牧羊娃皮特一起上山放羊的時候,皮特和海蒂說,爺爺殺過人。海蒂聽了這個消息,晚上吃飯時,坐在一旁瑟瑟發抖。吃好飯,之前想睡屋裡的海蒂,主動開門,準備到羊圈裡睡覺,爺爺叫住了海蒂,爺爺說: 

...

...

...

海蒂聽了,停頓一下,笑着跑過去,抱住了爺爺,因為她相信皮特說的不是真的。

第二次,海蒂到克拉拉的家裡當女伴的時候,家庭教師怎麼都教不好海蒂字母,這讓老師很洩氣。隻有克拉拉的奶奶,想知道海蒂學不好字母的原因,拿了一本書給海蒂講故事,講到精彩處,讓海蒂自己看下去。海蒂直接說自己不識字,奶奶問海蒂為什麼,海蒂說“皮特說山上的人不需要識字。”

奶奶回答道:“不要相信别人說的就是對的”。

...

奶奶的這句話解開了海蒂的自我設限,開始相信自己是可以學會閱讀的。

第三次,海蒂從克拉拉處回來,在村裡上學的時候,老師問大家長大後的志願,皮特說長大後想當“牧羊人”,有人回答想當農民,也有人回答想當鐵匠,當海蒂回答說自己長大了想寫故事的時候,全班哄堂大笑。這在一堆認為不需要識字的環境裡,想寫故事,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這讓海蒂收起了這個願望。當克拉拉奶奶送海蒂一本筆記本,讓她自己在上面寫故事時,海蒂說起了被同學笑的事情。

克拉拉奶奶說:他們的見識太少了,因為他們就隻知道這個村子,但是你見過這個世界上的更多東西,不是嗎?如果有一件事會讓你開心,那你就盡管去做,無論别人說什麼。

...

...

...

奶奶很哲理的一番話,讓海蒂重拾了寫故事的夢想,影片的結尾,羊群在山上溜達,皮特躺着休息,海蒂拿着筆在筆記本上寫。

三次别人的意見,三次人生的解惑,三次海蒂自己的思考。如果海蒂聽信了别人對爺爺的流言,不相信自己的判斷,那麼海蒂和爺爺的相處就會變得度日如年,想着快速逃離,而不是愛和爺爺待一起;如果海蒂堅持相信皮特說的“山上的人不需要識字”,那麼當克拉拉奶奶和她說的時候,海蒂依然會堅持這種想法,那麼海蒂就學不會閱讀,更不會萌發想寫故事的夢想;如果海蒂相信了同學們把她想寫故事當成笑話,那麼任憑克拉拉奶奶怎麼解說,海蒂都不會拿起筆寫故事。

一個會獨立思考與不會獨立思考的孩子,人生會有很大的不同。哈佛大學教育改革領導小組曾分析出21世紀必備的新七大生存能力:

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領導能力

靈活與适應力

主動進取和創業家精神

有效的口語和溝通能力

評估和分析數據能力

好奇心與想象力

魏坤琳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中指出:孩子們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

在未來,孩子獨自思考的能力,不可或缺。

很多吸毒少年,不是因為自己本身想要吸毒,而是在那個環境下,禁不住誘惑,不經思考,開始吸毒。

2016年3月,四名女學生群毆一女學生,事情的起因很簡單,是兩個女生之間的糾葛,其中一個叫上了所謂的“大姐大”,大姐大帶上一幫人,一起去質問另一個女生,結果動起手來,大姐大看到朋友打起來,就加入進去,被旁邊的男同學拍下視頻,并發到網上。

因為這件事,幾個女生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打人的被拘留,大姐大逃亡外地兩年後,回去自首。

孩子之間有沖突很正常,如果每個人都采取這樣的方式,叫一幫人去打一頓,那這個社會亂套了。這些事情明明可以朝更理性的方向發展,卻因為當事人沖動,沒經過思考,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那麼,什麼是思考能力? 《歐陽自珍:培養兒童思考力》中,這樣定義思考:

在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和别人相互碰撞、讨論之後,又要把自己原有的想法融入其他不同角度的想法之中,從而完善成自己最終的想法,這個分享的過程才叫作“思考”。

《打造兒童超級大腦:家庭中的兒童大腦啟蒙課》中,大J這樣定義思考能力:

首先,孩子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其次,孩子要知道怎麼想。

《輕松學會獨立思考》中提到:

美國羅伯特・恩尼斯——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去相信什麼和做什麼。

總結起來,思考能力就是:有自己的判斷,不會人雲亦雲。

作為父母,該怎樣幫助孩子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送去培訓班?也許是一種選擇,但更好的是,家長将思考的習慣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歐陽自珍:培養兒童思考力》中這樣說:

思考的學習不在于技巧的使用,而在于教學習者如何引導與開啟學習者的大腦反應和想象空間等的練習,讓學習者可以很自然地擺脫原本制式的反應。

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家長具體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1、養成閱讀習慣,積累事實性知識

未來的路,需要孩子獨立走的,家長的陪伴隻是一個階段,而能作為孩子一輩子的名師,隻有好的書籍,養成閱讀的習慣,相信知識會給孩子力量,在孩子迷茫的時候,指引到正确的路上。

經常會聽到老師說,三年級是很關鍵的一年,孩子們的差距在這一年會變得很明顯,産生這個現象,有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之間的知識積累量不一樣,而閱讀是豐富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研究表明,閱讀能力越強的人,理解、思考等的能力會相應提升。

魏坤琳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中也指出:

如果長期記憶裡村的相關知識多,将有助于思考。

富蘭克林曾說過:讀書是易事,思考是難事。二者缺一,便全然沒有用處。

...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多進行開方式提問

要孩子保持思考的習慣,對孩子而言,要盡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單純的給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總結。

《歐陽自珍:培養兒童思考力》中舉過這樣一個案例,她和孩子們一起讨論“吸毒”的話題,采取的教學方式,不是簡單的放紀錄片,讓孩子看,看完後寫觀後感。也不是直白地告訴孩子,“吸毒是不好的”。而是和孩子們展開讨論,讓孩子們自己回答,吸毒會帶來怎樣的不良影響,除了讨論不良影響,還讨論了吸毒帶來的好處,答案依然是讓孩子們自己讨論得出。

當孩子有了思考的習慣之後,碰到任何事,就算有人誘惑,也能經過自己思考,得出合理的判斷。

...

孩子的思考能力,不會一下子就具備,需要大人不斷的引導,進行練習。就像有人說的:生活就像演奏小提琴,要一邊演奏一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