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的《流浪地球》是一個三代人曆盡艱險共同奮鬥最終絕處逢生拯救地球的科幻篇章,與電影所表達的激昂的家國情懷和此背景下蘊藏的濃厚而含蓄的親情不同,小說所表達的卻是一種近似于孤獨與絕望的情緒,是末日與災難所帶來的心靈的湮滅。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我打了一個寒戰,接着把這個謎語告訴了身邊的小星老師。她想了好大一會兒,困惑地搖搖頭。我把嘴湊到她耳邊,把那個可怕的謎底告訴她。
  “死亡。”

  沒人知道地球的結局會是怎樣,絕望的情緒籠罩着每一個人,日複一日的等待末日的到來,沒有人有十足的把握地球能夠幸免于難。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派,“地球派”和小部分的“飛船派”,仍有人寄希望于星際飛船,但其渺小而脆弱的生态系統不足以支撐足夠的時間直到抵達最近的宜居行星。

  人類的逃亡分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恒星的衛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别稱為刹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
  整個移民過程将延續兩千五百年時間,一百代人。

  “原始人就住洞裡,我們又住洞裡了”

  兩千五百年的遠航,一百代人的孤獨之旅,活着的人看不到未來,曙光不屬于自己,兩個太陽之間兩年五百年的遠途是無盡的黑暗與一輩子生活在地下世界的絕望,沒有了太陽的光照與溫度地表已經封凍,地球仿佛一個活着的棺材,把這一百代人埋葬在了地下城裡。

  在這個時代,人們在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他們不明白,前太陽時代的人怎麼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的感情。當看到男女主人公為愛情而痛苦或哭泣時,他們的驚奇是難以言表的。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欲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态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并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态和精神生活,對于愛情這類東西,他們隻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在這樣的末日氛圍籠罩下的社會與電影中所表現的更能被大衆理解與接受的現代社會是截然不同的,但卻更加的真實,人與人之間沒有情感的維系。甚至因為岩漿湧出而導緻的主角母親的死也沒能在主角心中激起太大的漣漪,愛情、親情與友情隻餘零星點點,沒什麼比活着更重要。

  “你聽着親愛的,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并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隻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明天把這話告訴孩子。”

  希望才是這個時代超越一切的最寶貴的品質,也是人們繼續前進的勇氣和動力,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它。

  我盯着那個泡泡,看到它表面上光和色的狂瀾,那狂瀾以人的感覺無法把握的複雜和精細在湧動,好像那個泡泡知道自己生命的長度,瘋狂地把自己渺如煙海的記憶中無數的夢幻和傳奇向世界演繹。很快,光和色的狂瀾在一次無聲的爆炸中消失了,我看到了一小片似有似無的水汽,這水汽也隻存在了半秒鐘,然後什麼都沒有了,好像什麼都沒有存在過。
  “看到了嗎?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個小水泡,啪一下,什麼都沒了,有什麼好怕的呢?”

  在我眼中,世界就是由廣闊的星空和向四面無限延伸的冰原組成的,這冰原似乎一直延伸到宇宙的盡頭,或者它本身就是宇宙的盡頭。而在無限的星空和無限的冰原組成的宇宙中,隻有我一個人!雪崩般的孤獨感壓倒了我,我想哭。我拼命地趕路,名次已無關緊要,隻是為了在這可怕的孤獨感殺死我之前盡早地擺脫它,而那想像中的彼岸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死亡陰霾的籠罩下,沒有了情感的維系,個體都是孤獨的,但嚴酷的的生活還要繼續,每個人都必須為活着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為此甚至恢複了中斷了兩個世紀的奧運會。

  “什麼時候到頭呢?”加代子喃喃地說。我不知道她指的是這個旅程還是這充滿苦難和災難的生活,我現在覺得兩者都沒有盡頭。是啊,即使地球航出了氦閃的威力圈,我們得以逃生,又怎麼樣呢?我們隻是那漫長階梯的最下一級,當我們的一百代重孫爬上階梯的頂端,見到新生活的光明時,我們的骨頭都變成灰了。

  比痛苦的生活更可怕的是失去希望。

  恐懼所催生的懷疑的聲音超越了理智,認為太陽不會毀滅的呼聲越來越多,最終失去理智的人們将槍口指向了聯合政府,指向了那些為了人類的延續而不斷作出努力的執行者,這些人終于成為了憤怒情緒的犧牲品,最後的五千人被趕出了地下城,在無盡的暗夜下被永遠的封凍在了地球之上。

  “我們本來可以戰鬥到底的,但這可能導緻地球發動機失控,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過量聚變的物質将燒穿地球,或蒸發全部海洋,所以我們決定投降。我們理解所有的人,因為已經進行了四十代人、還要延續一百代人的艱難奮鬥中,永遠保持理智确實是一個奢求。但也請所有的人記住我們,站在這裡的這五千多人,這裡有聯合政府的最高執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們把信念堅持到了最後。我們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證實的那一天,但如果人類得以延續萬代,以後所有的人将在我們的墓前灑下自己的眼淚,這顆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們永恒的紀念碑!”

  當太陽氦閃爆發的那一刻,那些冰凍着的軀體成為了守護地球最後的永恒豐碑。

  沒有人文關懷,沒有情感羁絆,《流浪地球》小說所展現的是一個單調而壓抑的社會,人們隻為活着而活,甚至沒有維持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隻有擁有希望的那一小部分人手握船舵艱難航行,在這樣的社會裡想要永遠保持理智确實是一種奢求。

  劉慈欣這本僅僅兩個小時即可讀完的小說展現出了一種不一樣的末世情懷,“希望”是這個末世裡最寶貴的品質,而這種品質在這漫長孤旅的最開始就已經近乎磨滅殆盡,未來在黑暗宇宙中遠航的地球人會經曆怎樣更加殘酷的重重磨難不得而知,長達兩個千年的留白是否會湮滅人類的最後一絲希望?就像《三體》中逃離地球的章北海所率領的艦隊那樣,毀滅人類的可能不是星際航行中遭遇的災難,更可能的是被無盡的黑暗磨滅掉最後一絲希望的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