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7年3月底開始,位于俄羅斯南部的車臣自制共和國開始對同性戀進行大規模拘禁。零零碎碎的消息傳出,有人被拷打,電擊,而這些都是在車臣領導人的指令下發生的。

車臣是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自治共和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是一個封閉社會。

...

在車臣,同性戀被視為恥辱。家人如果是同性戀,那種恥辱需要靠鮮血來洗刷。

很難想象直到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人會因為同性戀情被虐待甚至毆打緻死,且并沒有人會因此承擔責任。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在警察搗毀一個制毒窩點時,意外發現其中一名犯罪分子是同性戀。在嚴刑拷打下,他被迫供出了一些同性戀。警察抓到這些人,然後再要求他們供出更多人。抓捕從這裡蔓延開來。

...

警察拷打完這些同性戀或疑似同性戀的人,會把他們放回家,并建議親屬殺死他們。

然而車臣政府從沒承認過他們的行為。

...
車臣領袖 拉姆贊·阿赫瑪多維奇·卡德羅夫 接受采訪

很多人沒能熬過來。他們被折磨緻死,或者選擇了自殺。無論你曾經是誰,身份多麼顯赫,隻要你被懷疑上了,就無法幸免于難。

...

俄羅斯LGBT+網絡組織就在這樣的情形下想盡辦法把受到迫害的人們救出來。

HBO出品紀錄片《歡迎來到車臣》講述了一群LGBT+活動家秘密營救車臣同性戀群體受害者,為他們提供避難所以及簽證援助。片中還曝光了一些LGBT+網絡組織收集到的讓人不忍直視、血腥暴力的視頻證據。

...

LGBT+網絡組織的人們都有不同的身份背景,有記者,有攝影師,有音樂家,有俄語老師。

形式越來越不好,他們接到了越來越多的求助電話。他們需要把人藏起來避免追捕,還得想辦法把人秘密送出國。越來嚴峻的形式讓他們不得不與境外組織聯系,這才得到了資金和後勤方面的支援。

隻是被救出來,在避難所得以喘息片刻,并不能彌補他們心理上的創傷。有人割腕了,人們一邊心疼他,一邊埋怨他丢下爛攤子,甚至不敢叫救護車,因為怕暴露避難所的地址。

...

21歲的安娜被自己的親叔叔發現喜歡女生,威脅她發生性關系,否則就将她同性戀的身份告訴她的父親。而安娜的父親是車臣政府高官,一旦被他發現,等待她的極有可能是悄無聲息的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她等待了半年多的簽證卻毫無進展,最終她選擇獨自離開避難所,不告而别。

...

30歲的格裡沙,他并不是車臣人,也不是在車臣長大,隻是因為工作暫居在車臣,但一樣遭受了逮捕和虐待。于是釋放格裡沙後,車臣官方意識到他将會把這樁國家醜聞帶出車臣。于是他們開始恐吓格裡沙和他的親屬,想讓格裡沙回到車臣并且永遠閉嘴。因為身份特殊,格裡沙一家人都必須逃離俄羅斯。

...

無論這些人曾經擁有多麼顯赫的身份,事業有成或者财富可觀,最終都因為同性戀的标簽而成為了流亡在外永無回頭之路的難民。

格裡沙的媽媽是一位“英雄”,盡管不得不因為兒子的性取向流亡在外,卻無比清醒地意識到這場劫難的緣由。

...

這位英雄的兒子,最終也選擇相信正義,相信法律,替那些在無妄之災中不得安甯的靈魂發出屬于自己的呐喊和質問。

...

他最終站在了媒體面前,從格裡沙變成了馬克西姆·拉布諾夫。

...

生而為人,我們都理應享有同樣的基本權利,可是有些人卻在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剝奪另一些人基本的生存權利。

他們想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愛的權利,更想擁有活下去的權利。

逃出來,活下去。

藏起來,活下去。

站出來,讓更多的人活下去。

影片的最後,LGBT+網絡組織的主要工作人員也不得不選擇申請政治避難離開俄羅斯。

...

馬克西姆起訴車臣政府的請求也被法院駁回。

...

LGBT+網絡組織有視頻素材,有人證,有資料可以去證明在車臣到底發生了怎樣慘絕人寰的“肅清運動”,但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讓俄羅斯聯邦調查委員會看清這些事實。

前路似乎一片渺茫,但他們還在努力。

活下去吧,活下去就有希望。

失去了生活的目标,然後就定一個新的,然後努力實現。

...

-END-

原創:藝小萌

首發于公衆号:會點兒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