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得空本喵就急忙去看了《波西米亞狂想曲》。

我對這部片的期待值還是很高的,因為網上的好評太強烈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是坐在觀影廳裡開始的那一個小時讓本喵産生了深深的質疑,因為前半段的剪輯銜接淩亂結構松散,讓人不得不懷疑網上那些好評可能隻是因為樂隊原本的影響力。難道那鋪天蓋地的好評評的隻是一個情懷嗎?

直到後半段影片開始漸入佳境,這時才發現導演是把重心放在了皇後樂隊成名之後,前面的隻是背景交代。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皇後樂隊開始成名之後,主唱佛萊迪開始漸漸的迷失自我,童年給他的困惑并沒有因為他的成功而消散,反而開始愈演愈烈。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卻不能接納自己。他敏感而又脆弱,卻還要每天用強硬的姿态面對所有人,盡管這些人中也包括深愛着他的家人和樂隊成員。

他開始疏遠所有人,沉迷于派對和煙酒,可時間安排的越滿他心裡那個洞就會越擴張,似乎随時都會把他吞噬。

而最終,他在一場大雨中清醒過來。

原來如果自己都不肯接納自己,正視自己,那麼再多的時間與成功,喧鬧與掌聲都無法給你行走在這世間的底氣。

說到這裡,必須給演員拉米·馬雷克點個贊。他演的太好了,佛萊迪年輕時的持才傲物和最迷茫時的虛張聲勢又敏感無措都在他的眼神裡。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更應該點贊的是那支傳奇樂隊。

不論主唱佛萊迪有過多少負面新聞,可當他站在舞台上的時刻都是閃閃發光的。不論皇後樂隊有多少的争議在,這個樂隊曾帶給人們的感動與震撼至今都還沒有消散。

換個角度說,正是那些一直以來纏繞着佛萊迪的痛苦造就了他。就像那句話所有,萬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佛萊迪用音樂把自己心中的暗影化成了光芒,唱了出來,讓千萬被暗影所困的人們找到了歸屬。

就像電影中佛萊迪在和百代簽約時說的,他們的音樂屬于那些邊緣的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的人們。

他們開創了和觀衆互動的先河,全場萬人的大合唱,和一起跺腳拍手,甚至你一句我一句的唱和。也許今天看來有人覺得隻是一場演出,但你永遠不知道那時那刻對于台下的人意味着什麼。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全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佛萊迪從醫生的辦公室出來,在醫院的走廊上坐着一個病人。他看上去蒼白又虛弱。當那個病人試探着唱出“ai~o”,而佛萊迪唱和了後。那個病人眼裡泛起了淚花,嘴角卻含着笑。

在這個病人生命最絕望的時候,這一聲“ai~o”大概會讓他覺得人間還是值得的。

當他在那場舉世聞名的Live Aid演唱會上,和台下十萬人大合唱“We are the champion”時,台下那些流淚的人們,讓我們知道,這支樂隊,這個決定把音樂做到最後一刻的男人,他們一直用自己的歌曲感動震撼着這個世界。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那影片最後的一場演唱會,讓我明白了那些鋪天蓋地的好評,評的并不是情懷,而是坐在影廳裡感受到的那種震撼感動和不由自由想要流淚的悸動,還有深深的遺憾。

畢竟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看到佛萊迪的現場了。

謝謝這部《波西米亞狂想曲》,它從另一個角度稍稍彌補了這種缺憾。

它再一次告訴世人,音樂的力量從不會被時間或時代的更叠擊垮,音樂的力量隻會在歲月的流逝中日漸宏大,這種原始強大的力量是這個社會與信息無論如何進步都沒有辦法擊潰的。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