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部電影,人獲得了世俗意義的成功,怎麼就變得空虛寂寞冷了呢,怎麼最後就活成了那身心俱疲的樣子了呢?
人活着的終極意義是什麼呢?人這一生有夢就去追!世界不屬于失敗者,我們是世界之王!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在自我實現需求之後,還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必要的層次,大多數會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實現需求當中。
電影中的弗萊迪通過演唱天賦獲得了金錢、名利、地位,當然還有一群群慕名而來的“喜歡”他的朋友們,被虛榮心遮住眼睛的弗萊迪和真心愛他的家人們,包括自己的家人,皇後樂隊的搭檔們還有瑪麗,弗萊迪因為自己内心的迷失和同性戀豬隊友保羅的唆使下,和那些真心愛他的家人們漸行漸遠,内心越來越無助無望,最後香消玉殒,一代歌神,就那樣憾然離世,讓人不禁扼腕歎息。
其實弗萊迪在沒有加入皇後樂隊之前人是很積極向上的,即使他在機場做着運輸行李的工作,他既然執着于自己對于音樂的興趣愛好,他工作之餘就去酒吧等場所聽樂隊的表演,也善于像樂隊推薦自己,在對音樂的追求上,他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自信和熱情,人在向往着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總是充滿希望和力量的呀。
那時候的弗萊迪還沒有成名,但他有愛的瑪麗相伴在側,有親密無間的隊友們朝夕相伴,一起為了歌唱夢想而努力奮鬥,那時候的弗萊迪的笑容是發自内心的美好輕松,那是充滿光和愛的狀态,看到他向瑪麗求婚遞上求婚戒指說出愛的宣言的瞬間,能感到他滿溢而出的愛意,當一個人充滿愛的時候,他才有能力去珍愛别人,如果自己都沒有感受到愛,又怎麼可能去給予别人愛呢?
可是後來随着皇後樂隊越來越成功,最後風靡全球,弗萊迪卻在千絲萬縷的人際關系裡越走越遠,他漸漸走成了孑然一身,獨自一人,他酗酒,抽煙,明明咳血了,生病了,可是仍然拼命地寫歌作曲唱歌,為了新專輯耗盡心血,仿佛他餘下的生命裡唯有音樂無他為伴,生活中再無令他能牽挂而拼盡全力守護的幸福快樂了。
多麼讓人心疼的弗萊迪,看到他孤零零地醉倒在沙發上,偌大的房子,空蕩蕩的,形單影隻的弗萊迪虛弱無力地躺在沙發上,再也沒有他的知心愛人,知音好友,身為拜火教清教徒的家人們因為他那些男扮女裝和性取向問題,也疏遠他而離去。
即使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和鼓掌又如何?!現實中的弗萊迪隻不過是一個咳着血還在拼命工作的,無人在身邊真正關心照顧的人,和世間千千萬萬的人一樣,這也是一副最普通不過的血肉之軀,他有血有肉,需要關心需要陪伴需要愛。
可是不斷地爆紅之後,盛名之下,曾經那麼純粹地隻熱愛音樂的腼腆男孩最終卻活成了他沒成想過的樣子,數不盡的财富和一副空洞無物的、行屍走肉的肉身,而這簡直就比讓他死去還讓他難受,曾經看過一本書說,對待一個人最殘忍的手段不是奪走他的生命,而是搶走他的的靈魂。
看到弗萊迪最後苦苦哀求瑪麗就在他身邊,陪着他,就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的那種凄楚、絕望,讓人又禁不住地心酸心痛。
瑪麗說出了真正愛弗萊迪的家人們的心聲:真正愛你的人,是不管你怎麼樣都愛你的。不管你有沒有錢,出不出名,成不成功,在愛你的人面前,你就僅僅是單純的你,愛你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僅僅隻是因為弗萊迪這個人本身而已。
所以當瑪麗看到弗萊迪楚楚可憐的孤獨無依的樣子,内心該有多難過,可以想見。
在弗萊迪和皇後隊友們坦言已經單飛簽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時,即使被隐瞞了拆散皇後樂隊的隊友們依然明确的知道,弗萊迪是需要隊友的,隻是弗萊迪一時被利益熏心和内心的迷失遮蔽了眼睛,傻傻地跟着保羅的暗箱操作流程而走。
粉絲們和隊友們和瑪麗家人們确實一直都深愛着弗萊迪,可弗萊迪已經不再愛自己,徹底淪喪了。想要關心他的人都被保羅拒之門外,擔心他的瑪麗已經懷孕,再也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守護着弗萊迪。
保羅真面目被弗萊迪揭穿後,繼續殘忍地利用曾經的親密相伴獲取媒體曝光率謀取利益,如此厚顔無恥的人竟然可以陪伴在弗萊迪身邊那麼久,可見弗萊迪當時有多眼瞎。保羅說對了一點:弗萊迪是一個永遠害怕孤獨的巴基男孩。
無論如何,弗萊迪最後還是幡然醒悟,他想起了他的皇後樂隊,他們是一家人,一家人總會吵架,也總會和好。
最終弗萊迪做到了,帶給我們天堂級的感動,他不想做大家眼中可憐的艾滋罹患者,而是繼續為了音樂夢想而努力的表演家。他也做到了爸爸一直希望的:存善念,說善言,做善事。
他的謝幕精彩絕倫,絕無僅有。給媽媽的飛吻無比炫酷!
願所有追夢人都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