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波西米亞狂想曲》,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精神圖騰(偶像)是怎麼誕生的?

偶像需要追随者,40年前成立的樂隊想要保持活力,他們需要源源不斷的追随者。偶像需要追随者的簇擁。

追随者也需要偶像,他們需要一塊精神圖騰,指引他們的生活,追随者需要偶像的力量。

Queen是怎麼從搖滾樂隊慢慢變成精神圖騰的,這就需要講很長很長的故事了。

...

那我們從原始人講起吧,那時候祖先生活在原始叢林,在體力上,我們的體格與野獸相比,毫無優勢。

我們的祖先知道自己的渺小,卻又不肯當一名素食主義者。而欺負不會反抗的蔬菜和水果真是沒有挑戰性,我們需要肉食,我們要站在食物鍊最高處,我們開始狩獵。

狩獵的過程中,與猛獸的直接接觸讓人類發現動物的天賦,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速度和力量。祖先決定把他們的樣子刻在石頭上,祈禱獲得他們的能量。

從那時候起,人類就開始将崇拜的事物化作精神圖騰,渴望得到力量。

...

再往後,人類發現了篝火。山洞裡群居的人們,晚上開始圍坐在一起。洞外是猛獸出沒帶來的恐懼,洞内就會有人安定大家,開始講故事。

至此,英雄的故事開始傳播。每個大陸都會有英勇戰士對抗強敵的故事,人們崇拜的圖騰由動物逐漸變成了人。

即使沒有上帝,也要創造一個出來。

                                 ——伏爾泰

或許上古時代存在過龍,或許神迹曾經出現過,世界上也許存在天選之子。但是這些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想告訴人們什麼,傳說開始加工成人們想要的模樣。

...

《波西米亞狂想曲》中将Freddie 确診艾滋病的事實提前了到演唱會的前夕。這樣能更好的傳遞Freddie為音樂而生的精神,這是可以理解的。

同樣影片放大了Freddie的優點,把嗑藥、狂妄等不太讨人喜歡的地方一帶而過。

這是藝術加工過後的皇後樂隊,與真實的可能略有出入,但是恰到好處的點燃激情。保留了他們對音樂的熱愛,讓他們的歌曲保持着活力,讓一代又一代的人産生共鳴。

...

人們的激情需要點燃,Queen完成了這個任務。當Queen變成了時代的象征,成為一種精神圖騰,有号召數以萬計的人因為他們擁抱生活的時候,真實的Queen反而開始變得模糊。

偶像的追随者越多,解讀他們的方式就會越多。外貌、言行、靈魂,人們從中抽出他們喜歡的,組成屬于自己的精神圖騰。

喜歡的原因有千百種,但是不同的感覺最後彙聚成一種精神圖騰。以姓名相稱,逐漸變為偶像。

...

以Queen來說,有人從中得到音樂的享受,有人從中體會到熱忱,也會有人體會到自由等等。無數的理由彙聚,使Queen變成了精神圖騰。

各個時代的人不斷打磨它,把自己的期待融入Queen的形象中,把時代的精神賦予Queen。

我們共同創造着共同的Queen,也在共同創造着不同的Queen。

...

正如從狩獵到養殖的過程一樣,精神圖騰可以被改造,也就可以被創造。揠苗助長的炮制開始出現了。偶像這個詞開始席卷人類的精神世界,這樣自然也就迎來了大批投機者。

有的人會想,一塊普通的石頭無人問津,刻上圖騰就會受到膜拜。在翡翠上雕刻和花崗岩上雕刻也沒有什麼不同。隻要跟上潮流,模仿最近受追捧的風格,總會有追随者的。明星可以炮制,抄襲就是這麼産生的。

也有人會想,一塊普通的石頭無人問津,刻上圖騰就會受到膜拜。若是他們知道“人們看上的是圖騰的寓意,和我這石頭毫無關系”還好,如果狐假虎威,認為刻上龍我就能飛天遁地,刻上溫良恭儉讓我就是聖人。人設崩塌,大抵是這麼來的。

還有人會想,一塊普通的石頭無人問津,刻上圖騰就會受到膜拜。不管什麼都可以當成圖騰。為了走紅什麼都幹,下限就是他們一次次刷新的。

...

配合見神就拜的盲目粉絲,追捧潮流的跟風的追随者。

偶像開始變得廉價,流水線上源源不斷的輸送着一批又一批的工業制品,期待迎合市場待價而沽。

可是真正的精神圖騰,是跨越時代的。它們可以左右市場,定義時代,他們是傳奇的創造者。

...

見識到圖騰的崇拜力,卻忽略背後的力量。人們會因為感覺到強大而崇拜圖騰,不會因為是圖騰就需要崇拜。本末倒置的模仿是無法長久的。

即使你不知道Queen,也聽過他們的歌曲。Queen能夠成為精神圖騰的原因藏在他們的每一首歌曲裡。

...

記住的永遠不隻是名字,還有名字背後的感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