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碰到良心綜藝,總有梅粉在後台點播。

唯獨它,播了一季又一季,還未有人提及。

是不配嗎?

在季播網綜集體疲軟的大勢下,它的評分,始終居高不下。

第一季,9.4;第二季,9.6;第三季,9.4。

優秀,卻遲遲不出圈。

飄飄不能忍了,今天就要來為它打call——

《大事發聲》第三季

THE NEXT BIG THING

...

...

近兩年,清流綜藝似乎格外多。

《國家寶藏》《見字如面》《聲入人心》……

但,清流到《大事發聲》這種程度的,飄飄還是第一次見。

三季播完,印象中激起水花的,隻有一段視頻——

樸樹節目中演唱《送别》失聲痛哭。

...

發生了“演出事故”的這期節目,整期節目卻隻有兩行字:

因為是樸樹,所以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直接看錄音棚現場吧

...

而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就是單純播錄音棚中的演唱,一首接一首。

沒有主持人串場,沒有懸念橫生、高潮叠起的“劇情”,也沒有花裡胡哨的字幕。

隻有唱歌。

很顯然,這是一檔音樂類的節目。

不過這也太特别了吧?沒有舞台,沒有布景,難不成是歌手幕後的自嗨vlog?

不不不,之所以布景“潦草”,是因為節目的嘉賓,已經夠“鎮場子”——

用華語樂壇史詩級别的陣容來形容它,也一點都不誇張。

一大批平日裡很難在其他綜藝節目裡看到的人,都被請來。

有老牌唱将。

李宗盛、羅大佑、周華健、伍佰……

逼死原唱的周華健,穿着素色襯衫和牛仔褲,抱着一把吉他。

從《俠客行》唱到《刀劍如夢》,又從《三生三世》唱到《紅顔舊》……

...

也有極具标志的原創音樂人。

樸樹、楊乃文、馬頔、趙雷、梁博、方大同、謝春花、鹿先森樂隊……

樸樹從緊張唱到放松,再到淚流滿面。

我曾經像你像他 像那野草野花

...

這樣的一個陣容,想來就是讓人驚喜的。

豆瓣下的評論都是這種畫風:

周華健那場可以說是神現場了

精緻又不做作的Live盛宴

...

...

評分也季季高到讓人欣慰。

...

但,唯一紮眼的是,每一季節目播出,評分都不足千人。

我們讨厭撕逼、炒作的綜藝,但一個不争的事實是——

市場的天平卻始終往更有話題的一方傾斜。

《大事發聲》這般鴉雀不聞的節目,始終沒斂得多少熱度和流量。

一季又一季,悄悄開播,悄悄結束。

飄飄不禁感歎,這樣的清流節目,果然還是太“笨”了。

...

《大事發聲》“笨”就“笨”在——

它似乎不知道“大衆”喜歡什麼。

想要收割注意力,看看市場上的音樂類節目多少也能取得一些經。

關鍵詞:噱頭。

即便是音樂類節目,也要拍得懸念叢生。

《歌手》有排名,有踢館,反轉反轉再反轉,不到最後,觀衆都不知道誰會封得歌王。

《中國新歌聲》有導師轉身,有夢想加持,有36場全國巡演的搶人大戰,最後還有一場在鳥巢演唱會收官。

分分鐘都有看點,勾着觀衆天天追。

但,連我們這種綜藝門外漢都多少懂得的關竅,《大事發聲》不懂?

不是不懂,是不想。

它執拗地要走一條與衆不同的路——

打造一檔LIVE現場音樂類節目。

前兩季,錄影的場地都是錄音棚。

...

節目從上到下,都素着一張“臉”。

現場沒有酷炫的燈光,怎麼原生态怎麼來。

一個小小的舞台,一個嘉賓,一支麥克風。

一首接一首地唱歌。

唱歌之外,展現出的東西,都十分随意。

稍作歇息的間隙,嘉賓和樂隊之間沒有收錄到聲音的對話場面,它甚至都要原封不動地播給你看。

...

樸樹唱完一首歌和樂隊閑聊

太平淡了。

平淡到不像一個綜藝節目,倒更像個小成本的紀錄片。

記錄的,是專門為音樂創作人打造一個讓人沉浸的私密音樂世界。

在這種全身寫滿拒絕的畫風下,《大事發聲》果然有些“涼”。

兩季播完,狂歡和感歎隻存在于彈幕中。

之後節目停播一年,2019年,第三季回歸。

節目發生了肉眼可見的變化。

你以為它是吃盡了沒有熱度的苦頭,決定要洗心革面徹底改版?

可事實上,改版之後,它還是一如既往地“笨”——

節目做了一些“加減法”。

相對其他節目而言,它本就做了很多減法。

嘉賓沒有華服;節目播出沒有濾鏡;沒有花裡胡哨的字幕……

新一季,在此基礎上一減再減。

本就簡潔的畫面,更簡潔了。

提示歌名和詞曲作者的字幕删掉特效,隻是簡單的白底黑字。

...

串場,全靠嘉賓一人随心所欲。

這些音樂唱作人,都是唱的比說的好聽。

暖場帶氣氛,實在是為難。

話少的,比如趙雷,一曲終了,串場隻是一句簡單的“謝謝”。

随後,旋律響起,下一首歌繼續。

也有試圖聊點什麼的,但總是會被彈幕笑稱“尬聊串場”。

方大同一開口就是中國人日常問候語——

“你吃了嗎?”

這種怎麼想來都不會出現在CONCERT現場的話,愣是被方大同拿來串場用。

演出結束得也是幹脆利落。

嘉賓唱完,吉他還沒徹底卸下,字幕就忙不叠地宣告一集終了。

...

這減法,可以說是做到了極緻。

那加法呢?

到了第三季,節目現場從原本的LIVE HOUSE變成了一個小型的CONCERT。

...

LED顯示屏、分割型舞台、“七投燈”、12機的鏡位……

場地華麗了不少。

但這華麗,卻是為了能讓觀衆更舒适、更近距離地感受這讓耳朵懷孕的現場。

有多近?

...

謝春花專場,她唱到一半,走到舞台邊席地而坐,朝着觀衆遞出話筒。

物理距離,不過幾米而已。

...

可能有人會問,《大事發聲》這個節目算失敗嗎?

如果以出圈與否作為評判節目成功的标準。

飄飄不敢說它是成功的。

可,這節目志不在此。

《大事發聲》沒有台本、撕逼、标簽和人設。

它隻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音樂人的聚會。

它想做的,是讓那些真正熱愛音樂的音樂人感受到——

原來我們還是有這樣純粹的舞台。

是想讓那些真正喜歡音樂的普通人感受到——

原來音樂可以這樣玩,原來音樂應該這樣玩。

...

飄飄一直在說《大事發聲》的“笨”。

但偏偏,在它想做、要做的一些事上,“笨”法子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比如,創作好的音樂。

飄飄不否認,當靈感乍現,一兩個小時就能誕生出一部優秀音樂作品的可能性。

但好的音樂作品,是要等的。

也許要如趙雷那般,靜下來,放空自己。

...

沿着台灣東海岸騎行個五天,在最後的時候才會迸發出靈感。

好的作品,是要打磨的。

這一個音,它是要這麼處理的嗎?

...

它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其他可能性一定是更好的嗎?

再比如,打造一場好的演出。

這依然是一個沒有捷徑的工作,它要由無數個小小的細節拼湊而成。

音符總要一個個蹦,節奏總要一點點流。

快不了,也快不得。

隻有一個“笨”方法而已。

我們常說,國内缺少好音樂。

其實,缺少的,是音樂人對音樂的堅持。

在快消時代,音樂也成了快消品。

快了的後果是什麼?

是一件件快消品不經打磨就流向市場,仿佛開了兩倍速,失去了它本應有的感染力。

于是,每年“年度十大金曲”,十首我們都沒聽過。

排行榜上的歌

十首有九首

真的聽不下去

現在所有的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

...

是我們依然在聽着周董16年前寫的歌。

告訴你們我為什麼很少聽别人的歌

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

到現在還在流行

...

開頭飄飄說,《大事發聲》是一檔清流節目。

在别的音樂類節目都在搞噱頭的當下,隻有它,不耍虛招,不舞花架子。

執拗地走一條看起來吃力不讨好的路——

傳播好音樂、傳播什麼是好音樂。

可是,想想,這不才該是音樂節目本該做好的最基礎的事情嗎?

音樂,本就該是純粹的啊。

當某個領域最根基的事情,變得稀有和奢侈,就意味着——

我們真的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