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天時間看完了這部劇,感覺還是挺下飯的。

就是身為中國人,對于電影裡的中國角色Mindy毫無代入感,甚至覺得好笑。

長得像賈玲的Mindy,設定是阿拉上海銀,“拉鍊大王之女”,千億小公舉,因為不喜歡被家人安排做家族企業接班人,又在歌唱表演大賽上跑調,悲憤交加之下辍學跑到巴黎當保姆,“追逐自由的生活”。

從她跟女主的對話裡,你會發現外國人對于中國的看法是“忙、束縛、不自由”。在中國你會活得很壓抑,爹媽不通人情,沒辦法追求夢想,而巴黎才是伊甸園,是宇宙浪漫主義和懶惰精神的核心。

來巴黎吧,這裡的人都笨笨的,就算你操着一口不知道哪個犄角旮旯的方言,也能給得了多動症的巴黎小孩當漢語老師;就算你被爹媽斷了生活費,你也能活得有滋有味,在雇主家開party醉生夢死,嗨到沙發上都是大麻味;就算你n久不開口練嗓,但隻要心懷歌手夢,巴黎哪裡都是你的舞台,就連在酒吧獻唱一曲都能換來個正式工作,相比起來中國的“Cpop秀”是多麼埋沒人才啊!

如果說這些隻是因為導演想展示Mindy的灑脫、不羁、獨立,那也能理解。但是直到Mindy的上海姐妹團夜店一出場,我就徹底意識到了,這編劇和導演恐怕是根本不了解我們中國的本土富二代啊!

煙熏妝粗眼線,爆乳連衣裙金亮片,婊子碧池臭賤人,香槟怼臉沖滿面。

To Be Honest,這不就是《摘金起源》裡面的瘋狂有錢亞洲人麼?

把國籍一改,就成中國人了,換湯不換藥啊!

...
姐,這個眼妝在中國已經不流行很久了,厚眼影假睫毛營造出深眼窩,00年代影樓風啊

...
但是在新加坡似乎很流行;也許,這就是亞洲文化是一家吧

你要是說她們不在中國長大,而是從小就生在美國,完美融入當地文化,跟老美稱姐道妹喊sister,那我還能理解。但是編劇的設定是Mindy直到初中都在國内,去美國讀了個高中,大學又跑來法國讀商學院,相當于隻在美國呆了三年多。可她跟她的小姐妹,怎麼全都一副土生土長的ABC的樣子?是我們中國文化不夠有魅力,還是你們美國精神太洗腦?如果想營造“文化差異”,不應該把華人富二代和美國富二代的文化特征區分一下麼?

當然,我對演員本人沒有意見。Ashley Park從小在美國長大,在接這部戲之前沒說過普通話,也沒怎麼去過中國,自然渾身上下都是美式細胞。隻是在她塑造的Mandy身上,我幾乎看不到任何中國元素,除了一張亞裔的面孔(Ashley Park有韓國血統,Park應該是“樸”姓)。

其實,中國本土富二代跟ABC之間最大的區别,我覺得是【更加強烈的文化自信】。

中國現在經濟已經不同往日,尤其是10年以後,一堆含着金鑰匙出生的二代們被父母送到歐美高中,有些還會随手附贈豪車洋房。很少有人會像數十年前的ABC、BBC初代那樣,竭盡所能的融入當地文化,甚至忘記怎麼說普通話,把當地國家的語言當作母語來練習。

中國二代們在審美上也自成一派,唐人街走一圈,穿着和妝容上就能看出來區别。講真,中國的“xx大王之女”,很少會是Mindy姐妹那種風格的。有錢人家教通常也很好,不說文質彬彬,但鮮少會浮誇造作,就算有特立獨行的,也頗有時尚品味,總之是不太會穿得像農村豔舞團。

...
這種類型可能的多一點

當然,名媛裡也有狂野派。Club裡嗨翻天,KTV裡唱昏頭,跑街上撒酒瘋跳舞,讨厭被束縛,一心追求自由。

我認識一個xx大王之女,對方也是拒絕被爹媽安排婚事,靠着不到30k的工資生活在倫敦。她初中就來英國了,讀到研究生畢業,英語流利到宛如native speaker,ins好友外國人多過華人。但總歸來說,你看到她的時候,能一眼認出來,她是中國人,不是韓國人,也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

中國人的文化特征其實很鮮明,鮮明到幾乎不能被三五年的留學經曆徹底抹去痕迹。我們特有的民族驕傲感,對長輩的尊重,對家庭觀念的重視,以及對分寸感的把握,在Mindy這個角色上徹底失蹤。畢竟,這是個能對給她買房買車的爸爸喊混蛋,能不請自來住姐妹家的洋氣姑娘。

你說她不好麼?不,她很好,隻是她不夠Chinese。

我幾乎辨認不出她身上的中國元素,自然也不能對她的故事感同身受。

你把她的故事安排在韓國人身上,或者日本人身上,也是沒什麼違和感,除了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似乎讓“繼承家業”這個選項更壓抑了一些。

從導演對幾個【非美國】角色的塑造上,完全能體會這部片的明褒暗貶之意。用法國人的懶散無章法襯托美國人的聰明伶俐,用法國人的male gazing體現美國人的“女權精神”,順便再用中國的“不自由”反襯一下法國的人性化,有點像是黑了法國太多次,得再黑一下其他國家以捧法國人臭腳。

導演的目的是體現文化碰撞,但可笑的是,他沒有深入了解兩國文化之間的本質差異,而是把十幾年前網絡上流行的段子抄抄拼拼,擺出一盤大雜燴。

這讓我想到了十年前流行的那個段子:

天堂:警察是英國的,廚子是意大利的,工程師是德國的,愛人是法國的,他們全都被瑞士人管理着。

地獄:警察是德國的,廚子是英國的,工程師是法國的,愛人是瑞士的,他們全都被意大利人管理着。

...

十年過去了,美劇還是繼續在拍這個段子,換湯不換藥,cliche到好笑。

難怪法國人看了都翻白眼。我随便翻了翻法國網站對這部劇的看法,一半人說“巴黎如此美麗,你們沒拍出來萬分之一”,一半人罵負分滾粗,“你們美國好萊塢qj女明星,現在跑來我們這教女權,好大的臉”~

...
艾米麗在巴黎:評論家讨厭它,法國人在嘲笑它-但粉絲們為它瘋狂

...
可笑!法國人對于艾米麗在巴黎的觀後感

我個人覺得,這是即《花木蘭》之後,美國搞異國文化元素跌的又一大坑。

傲慢的美國影視公司,想要一邊吃法式料理,一邊吃幾口中國菜,但卻不想去了解這兩個國家的文化内涵,還暗戳戳地想向世界展示自己本國文化的優越性。

法國影評人說得很直白了,“如果不是因為世界局勢這麼緊張,大家壓力這麼大,誰想看你這部俗套的片子解悶?”但中國觀衆似乎不為所動,甚至對Mindy“有夢就去追,天地之大任我行”的美國夢精神頗有同感。

Mindy這種左宗棠雞式的亞裔角色,本質上還是在宣傳西方普世價值觀,脫中入歐才能得到自由。

你看,Emily來到巴黎,成天穿得像隻花蝴蝶招搖過市,非常典型的美式時尚品味讓法國人作嘔,但她改了麼?沒有。Emily作為一個marketing部門的高層,來法國教當地人怎麼做branding,結果連法語都不會,被法國人連番羞辱,她覺得自卑了麼?也沒有。她保持着自己身上的美國氣質,就算被罵俗,也能把法國人帶得更俗來證明“潮流變了”。她跟每一個認識的人說英語,默認法國人全都是雙語能手。

但Mindy呢,美黑,歐美妝,法語流利,英語流利,普通話詭異……嘿,你不說你是中國人,我還真不知道你是哪兒的人。

希望導演和編劇能認識到,我們Chinese,有自己的審美和文化,就算是追求自由人生,也不一定要摒棄身上的中國元素,向美國人學習審美打扮性格和處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