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學期文學老師約翰·基汀的到來如同一陣春風,一反傳統名校的嚴肅刻闆。 

基汀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内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内心産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勇敢的追問人生的路途,甚至違反門禁,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

02

電影中的托德是一個嚴重自卑的人,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識壁。這裡借用“牛叔“創造的意識壁一詞。意識壁是指一個人通過學校教育,父母教育,社會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慣性,這種慣性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斷加深加厚,形成堅不可破的壁壘。托德的意識壁就是自我否定。這一點,我和托德一樣。


我是一個喜歡逃避問題的人,遇事能躲則躲,能推則推。倒不是因為我很懶,而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幹不了,太難了,我不行。長此以往,我的能力始終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自我否定就是我的意識壁,這是阻礙我發展的最大障礙。前幾天我的師兄問我可以有償代寫論文嗎,5000元一篇。我經過反反複複的思考,先答應了,最後還是拒絕了。我害怕困難,我怕我做不來,我覺得我不行,我覺得我不會。最終失去這個挑戰自己的機會。諸如此類,在我的生活中,我失去的機會數不勝數,所以能力也一直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這就是普通人和别人家的孩子的區别。正因如此,我想做的好多事情最終無疾而終。


仔細想想,誰也不是生下來什麼都會的。遇到困難不要怕,解決困難才會進步。什麼都不敢嘗試,永遠也進步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精髓就在于去事上磨練,去實踐中學習,這樣才能進步。一個人若能打破自己的意識壁,想做的事能夠堅持下去,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

03

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的人有兩種人生軌迹。自我否定的人:出現機會——否定自己——自我安慰——失去機會——停歇不前;自我肯定的人:出現機會——自我肯定——迎難而上——解決問題——不斷成長。主宰我們人生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别人給我們打造的意識壁。25歲之後人的意識壁基本固定了。從此以後,你不是獨立做出決定,而是依靠你的思維定勢做決定。你并不是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因此,我們必須審視自己的聲音,必須審視自己的意識壁。


現實中的教育,往往是把我們塑造成符合現實所用的人,學生被送進來,流水線加工後再送出去,進入工廠公司,給别人打工賺錢,這樣的教育不是要讓我們去享受生活,而是要教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個體過的是否快樂這不重要,因為群體隻需要你提供價值。所以我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打破我們的意識壁,不再讓意識壁支配我們的決定。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别陷入這種境地,沖出來。要敢于逆流而上,别像老鼠逃跑似的,看看你的周圍,要敢于開拓你的天地。鼓足勇氣,追求你喜歡的女孩,去實現你的夢想。去瘋跑,去大叫,去大聲的笑,去嘗試你早就蠢蠢欲動而畏縮不前的事。去TM的害怕,去TM的算了,去TM的下次吧,去TM的以後再說。從現在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王陽明說:追尋你的良知。跟着你的内心走,你的内心想去徒步,那就去吧;你的内心想去登山,那就不要等到登山鞋到了再去;你的内心想追求暗戀已久的鄰班女孩,現在就拿起電話。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