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飯不怕晚。

沉默好久,它,終于走到台前。

驚豔。

豆瓣8.8——沒記錯的話,2019年至今内地劇口碑冠軍。

相比于普遍灌水的國産劇,這部《長安》值得每一個觀衆,用0.5倍速度,細細看,慢慢品。

這等好作品,不誇,Sir還做什麼公衆号。

《長安十二時辰》

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

...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正如英文名——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 。

整部劇,25集,濃縮在大唐盛世,長安城裡最長一日。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盛唐。

每一個盛唐,都少不了一座長安城。

這種自豪,刻在中華文化的骨子裡。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百萬人口,接受四方來朝,萬國景從的長安,是盛唐最璀璨的明珠。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

再沒有比長安更偉大的城市了

...

這也《長安十二時辰》危機的起因——

有的人,定要颠覆這盛世,有的人,定要銷毀這繁華。

自然。

有的人,甯願豁出性命,葬送前程,也要守護它——

...

長安城,長安百姓,會不會就此大廈傾倒,生靈塗炭?

十二時辰,命懸一線。

—1—

美劇質感。

這是Sir和大部分觀衆對《十二時辰》的第一印象。

一種好久不見的誇贊。

國産劇,終于擺脫白開水的平鋪直叙,咋呼呼的燒腦反轉,而真正從故事,人物,乃至更微妙的類型元素深挖,做出一部好作品。

當得起“有分量”三個字。

來源于哪?

首先是速度。

在創作《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我腦子裡就是在想着美劇。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人都在說學習美劇。但很多人不明白美劇的魅力在哪裡,美劇的特點不在于它的想象力、形式制作,而是在于它的速度感。

它的情節速度的推進是中國電視劇的好幾倍。

《長安》借鑒了經典美劇的設定,在高度濃縮的時間(一天)内,将矛盾,沖突高度集中。

十二個時辰,如何拯救長安?

敵人在暗。

上元節,全城取消宵禁,上至聖人,下至百姓,皆可出遊,通宵達旦。

...

全民狂歡的日子,也是聚衆作亂的良機。

開場,就是一場營救失敗。

狼衛入城,靖安司圍捕,損兵折将。

這場突襲一鏡到底。

伴随着密集的鼓點,小空間裡的厮殺沒有過多的眼淚和掙紮,在突然的血泊中,危機降臨。

...

...

逃跑的賊首,四散的賊人,都是隐藏的定時炸彈。

非常時刻, 靖安司之首李必隻能用非常法。

他要從死牢撈出張小敬。

這兩主角的設置很有意思——

一個是六世高門的世家公子,大唐政壇明日之星。

一個是身背三十四條人命,弑殺上官的前任長安不良帥(類似如今的刑警隊長)。

...

...

一正,一邪,一“為民請命”,一“挂念自己”,朝堂上的政治斡旋,就這麼和市井裡坊的刀光血影交織在一起。

他們這場“短暫的聯姻”,隻有十二個時辰。

從一開始,《長安十二時辰》就營造出山雨欲來的壓迫感。

除了殺機,血案,它還設計了能讓消息即時傳遞的鼓樓。

奔跑的信使,四處報時的鼓聲,凝縮了時間空間,看《長安》,不能快進。

李必介紹靖安司的職能時,提過一嘴——

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監,機密檔案皆彙聚于此。

寥寥數語,背後就是整個唐代的行政體制。

張小敬剛出獄時,分析所在位置說了一句——

……景龍觀舊址殘垣,地處西市光德坊。

不懂?

配上這幅圖再品品。

...

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就是十二時辰裡他們主要活動的地方。

這些還隻是小意思。

毫不誇張,劇中每一個角色,都是謎團。

張小敬(雷佳音 飾)。

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

...

他出身行伍,作戰經驗豐富,又在長安城黑白兩道通吃,是市井之間的頂尖人物。

如今卻因濫殺成為死囚,為什麼?

他說的第八團,有牽挂又指什麼?

他想保護的人又是誰?

...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裡,張小敬給人感覺是硬,一往無前打不死的那種硬。

而雷佳音舉重若輕的表演,在硬的基礎上,多了一層狡黠與多謀。

豐富了。

李必(易烊千玺 飾)。

六世高門的貴族公子,深受帝王賞識,交友遍布朝野。

...

這是修道之人打扮。

但,本應該閑雲野鶴的他,卻擔起靖安司的職務,如此熱心,甚至不惜用仕途前程做擔保,目的何在?

當宰相?保太子?

高門的貴氣,待人的坦誠,尊師的恭敬,以及上位者的野心。

——這是近年小鮮肉罕見的複雜角色。

對易烊千玺的“刮目相看”在于,他沒有掉鍊子。

沉澱了。

即使是“反派”狼衛,本身也大有蹊跷。

誰?從哪來?企圖何在?

“阙勒霍多”???

...

還有何執正,林九郎,太子李玙,甚至是聖人,他們又持什麼态度?

十二個時辰,長安城的一天。

但這一天,卻關乎大唐王朝上上下下每一人的命運。

《長安》的“快”,是在節奏快之餘,為絕大多數人物都埋下了雙重視角。

隻說一場戲。

逃竄的狼衛曹破延為了躲避搜查,去理發店剃胡須(易容)。

結果讓理發店老闆發現了他内衣濕透。

吓得他啊,抓起剃須刀,準備殺人滅口。

...

可。

當看到理發店老闆并無戒備之心,尤其是他女兒後,狼衛想起自己孩子。

他放下了殺心。

...

這樣一個也顧家,念家的人,為何也要當狼衛(恐怖分子)?

朝堂之上呢?

光鮮之下,暗藏污垢。

徐賓怒怼龍武軍的時候便說過——

因龍武軍無為而死的人,不知何幾。

...

好人、壞人、正派、反派,《長安十二時辰》的人,絕非要不全有,要不全無的善惡。

它既是一場類似《24小時》千鈞一發的危機,也是一場關于中國人家國與俠義,權力與道統的追尋。

這才是我們古裝劇該有的樣子。

—2—

“速度”之外。

《長安》的美劇質感體現于,“密度”。

密度,即一場戲,一個鏡頭裡能承載的細節。

還是以戲為例。

崔六郎殒命,崔器在兄長身旁泣不成聲,說着說着,幾近哽咽。

這是表演。

但注意,服裝。

因為之前在水渠中追蹤狼衛,他渾身衣衫盡濕。

...

這就完了?

Sir還注意到之前一個鏡頭。

一塊餅。

...

為什麼要在崔六郎屍體旁放一塊餅?

這“伏筆”吊着觀衆。

直到後來,崔器回憶——

十多年前,為了攢夠幫弟弟買隴右軍籍的銀錢,崔六郎幫人用身體夾帶珍珠,幾乎殒命,此後十多年,隻能吃流食,碰不得大餅這類硬食。

...

原來,這塊餅(硬食),是崔器對兄長的告慰。

這塊餅,串起的是一段無言但緊固的兄弟情義。

還有這場。

棺材鋪内。

面對張小敬逼問,店家說——

不曾主動與狼衛勾結

老夫與京兆尹很熟

...

...

兩句話,普普通通?

但再咂摸咂摸,沒有主動,意味着被狼衛主動上門,和京兆尹很熟,是提醒張小敬報官。

狼衛上門,提醒報官……

意味着,狼衛此時此刻,就在屋内。

果然,張小敬險些釀成大錯。

...

看劇之前,Sir一直有一個疑問。

盛唐裡的長安城,到底長成咋樣?

無數人從曆史典籍,從墓葬壁畫,從出土文物,幻想過它的樣子。

但誰也說服不了誰。

《長安》給了一個前所未見的答案。

如果說《妖貓傳》曾重現花萼相輝樓,給了盛唐一個如夢似幻的剪影,那《長安》,就像一把手術刀,在漫長的曆史中切下一天,從無數别具一格的細微中,滲出盛唐煙火氣。

開篇就是一個長鏡頭。

上元節,朱樓之上,畫着唐妝的歌姬吟唱着李太白最新的詩作。

...

斜移到西市大街,路旁的雜耍藝人正在表演,他身旁的明溝,是當時長安城的下水道和排水渠。

...

城管在幫着街道挂上貼有上元節字号的燈籠,道路中穿行着的,是牽馬的行人,來往的小厮。

突然,商鋪的燈籠起火,摔在路中央,這驚擾了逛街的胡妝和唐妝的麗人。對面竹器坊的小厮本在門前灑水除塵,見狀用水盆接滿水,撲滅火焰。

...

再往前,糕點鋪的保安把賒賬的無賴押回店中,道路兩旁,小販開賣蜜餞和胡餅,吸引了一個帶着兩小孩逛街的婦人。

...

……

如此反宏大,反奇觀的瑣碎,真正構建了每一個普通人看得見,摸得出的盛唐長安。

導演曹盾這句話,看似樸實,實則才見功力。

努力想還原大唐的一天

...

不得不贊服化道的考究。

比如,李必的發簪。

...

唐代修道之人流行子午簪,因而插法由後向前,這一做法得到了道教協會的肯定和支持。

比如,崔器的造型。

...

這是唐代典型的明光甲。

他頭盔的吹反兜鍪,日常活動可向上翻起,作戰時翻下,可有效抵擋流矢,是隋唐铠的明顯特征。

...

而在這一幕,不同兵種的唐代軍人均身着棉袍紮甲,全金屬質感下,多層防護的外铠熠熠生輝。

這種可有效防護弓矢,外力打擊的優秀裝備,正是唐代軍人得以馳騁沙場的重要原因。

...

連顔色燈光,都不放過!

來自壁畫這一幕——

右相官邸中,一排排待召的官員,配合着昏暗的光線,端坐客室之外,汗流浃背。

...

而在室内,林九郎的衣着,也有着特殊的設計。

...

“這個就是所謂的襯袍,水衣,汗衫,汗衫以外的,坎肩兒形式的衣服,這個是用絹木材質做的,會寬出來一塊,他的作用是讓男性看起來威武。”

更多的,不用Sir再贅述吧。

明眼人都看得出——

從服裝的考究設計,到色彩運用,再到當時唐人的生活禮儀,再到長安城内的宗教雜糅,外國人衆多的特點,《十二時辰》編出的,是一幅不動聲色清明上河圖的畫卷。

它把你拖出熒幕,拖進故事的時代,拖到特定人物的身邊。

它既是一場大唐盛世的想象,也是一場關于中國人審美與品格,情感與生活的遙望。

這,不才是我們古裝劇該有的樣子。

—3—

有人說——

想知道唐,應該去日本。

想知道明,應該去韓國。

為什麼中國文化曾經璀璨的傳統,反而在友邦,才能得到想象。

無需避諱——

《長安》的服裝設計,也是日本人,黑澤和子。

她是著名導演黑澤明的女兒。

但。

這絕不是《長安》的妥協。

這恰恰是它的堅持。

要知道,盛唐文化的根基,在中國。

導演采訪中曾強調——

别人都是學我們的,要有這種自信。

自信,不是疆域廣闊,也不是武功赫赫。

是包容。

當時的長安,因為包容,百萬人口,十萬外邦人。

當時的長安,因為包容,在西亞,中亞有着生死血仇的各大教派,都能夠在此和平共處。

開放,從容,大氣,絢爛。

《長安》的主題高度,才是一部國劇的根本。

馬伯庸在創作時,一直強調曆史縫隙裡的真情實感。

...

他說過——

時間上我想選一年什麼大事都沒發生,這樣才有它的立足之處。

它跟很多曆史事件有關聯,很多熟悉曆史的人能看出來。但同時這一年又非常平靜。

這種越是和平的年代,越安排這樣一件大事,反差感沖突感才有意思。

《長安》的立足點,就在于它的安靜下的不安靜。

這一年,沒有什麼大事發生,這一天,史書上沒有記載。

但恰在這平靜的水面之下,有着理想即将破滅的悲壯,有着陰謀即将爆裂的轟然,最重要的是,有着上到朝廷,下到百姓每個人沉默但并不軟塌的擔當。

從這個角度,《長安》是一部真真正正的國劇。

它的曆史剖面,它的人物品格,乃至小到一場景,一台詞,都是實實在在的中國風。

但讓Sir意外的是,這樣一部難得優秀的國劇,在口碑上,也有雜音。

主流意見是:看不懂。

這才是Sir憂心的。

是不是看多了浮誇,油膩,狗血的國産愛情,玄幻劇,我們的觀衆,連“沉浸”一部好作品的耐心都喪失了。

在吐槽國劇創作力平庸貧乏的同時,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自己。

一塊土裡能長出什麼果實,不僅看種子,也要看土。

對好劇的每一次轉身,都是對認真的辱沒。

對爛劇的每一次追捧,都是對投機的鼓勵。

到了最後,認真者失去對認真的信仰,投機者有了投機的底氣。

這是誰的悲哀。

所以,最後,允許Sir帶着小小的抱怨,結束今天這篇安利——

《長安》值不值得看,夠清楚了。

《長安》要不要看,答案在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