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近年來一直都是導演們喜聞樂見的題材

平權、出櫃、愛情等題材的影片在這兩年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

随着社會包容度越來越高,

“恐同”的比例在逐步下降

對他們的關注度也由從前的獵奇、排斥轉變為支持理解。

...

然而,大多數的接受與理解都是建立在“别人家的孩子”上面。

如果自己是同志,

自己的孩子是同志,

最親密的朋友、親人是同志,

人們的态度也許就不太一樣了。

在真實的面對自我,面對社會壓力的過程當中,

最“恐同”的其實是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人


電影《天佑鮑比》和《愛你,西蒙》正是兩部自己與家人“恐同”的電影。

從2009年的《天佑鮑比》改編自真實事件,

...

作為基督教信徒的母親因為不能接受兒子鮑比性取向,向鮑比一再施壓,

導緻鮑比在20歲生日前自殺,

而鮑比的母親也在痛失愛子後,

真正意識到了正是自己的固執與“恐同”葬送了兒子的生命,

并在今後的人生中,緻力于解決同志青少年問題,以免其他家庭遭受類似悲劇。

...

2018年的清純愛情片《愛你,西蒙》,則要來的輕松愉快的多。

...

17歲的西蒙因為自己的性取向,

長期生活在看似平凡而又正常的僞裝當中,

并且為了隐藏自己而出賣朋友,

雖然,西蒙的取向在被同學洩密後得到的是支持和理解,

...

然而西蒙在“出櫃”前,選擇以異性戀的身份面對朋友面對家人,

不正是他“恐同”的最佳例證嗎?

于此同時,一直同西蒙郵件交往的“深櫃”Blue,

也隻能一直生活在樹洞當中。

...

當選擇面對社會壓力的時候,

他們所要面對的第一道坎就是自己,

能不能承受來自社會的壓力,

能不能承受親人的傷心,

能不能承受周邊人的歧視與非議。

想到這些問題,

不“恐同”也變得“恐同”了。

同志會覺得自己像一個怪物,

被赤條條的丢在了一個異性戀構建的黑暗森林當中。

...

“我們不是妖怪”,這是蔡康永在《奇葩說》節目當中含着淚說出的心聲。

因為出櫃早,康勇哥更明白他們“恐同”的原因,

也正是這樣,他才勸告那些未曾出櫃的同志們能夠繼續呆在那個并不舒适的安全區。

雖然需要僞裝,雖然不能表達,但至少是安全的。

黑暗森林所帶來的壓力,并不是幾次簡單的心理建設所能面對的,

進入森林後,你不知道你将面對的是小白兔還是大灰狼。

...

最深的恐懼,源自于最大的認同,

異性戀世界的法則,在人類社會當中被不斷的強化,

宗教、家庭、學校、社會……

我們對于這個社會的“認同感”在生活中的方法面面被不斷強化,

作為一個社會人,沒有人能夠獨立存在,

這些恐懼深植于心中,造成了他們最深的恐懼。


從《天佑鮑比》到《愛你,西蒙》,

10年間,同志們早已不在像原來那般“恐懼自己”,

更多的人敢于站出來,公開出櫃,

不去躲藏,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世界上同志合法化的國家也增加到了27個。

雖然社會環境仍然不夠友好,

但是相比以往,

同志們已經能夠更加坦然的接受自己,

也許有一天,

世界也能像《愛你,西蒙》那樣,

更多包容理解,

同志們也能真正的接受自己,不再“恐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