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書影君

作為一個資深書迷,我每到一個城市,總有逛當地書店的習慣。

但随着網絡購書的經濟與便捷,我越來越把逛書店,隻當做一個心靈朝聖的儀式和場所。

在周身四壁高聳入天花闆的書架中徜徉,我如同漫步在人類智慧的原始森林之中,内心靜谧,靈魂飄舞。

...

2018年,央視出品了一部四集紀錄片《書迷》,就為喜愛讀書的觀衆,奉獻了許多關于書的故事。

一、與最美的書相遇

随着電子閱讀的興起,關于紙質書是否還有存在價值的争論,總是不斷。

有人認為,一個電子閱讀器,可以裝下成千上萬本圖書,攜帶閱讀都方便。而紙質書最令愛書人頭疼的,就是裝不下和搬不動。

畢竟,幾千甚至上萬冊的圖書,體積龐大重量巨大,對愛書人來講是個繞不開的甜蜜負擔。

對此我的理解是,紙質書不會消失,但它傳播知識的功能将會弱化,而逐漸進化成為一種以展示印刷、設計之美的藝術品。

...

比如中國的毛筆書法,就是從過去的書寫交流工具,逐漸進化成為純粹供人欣賞的藝術品。

在《書迷》第一集《一本書的誕生》中,便介紹了一位著名的書籍設計師。

朱赢椿,國内著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之一,他設計的書,曾多次被評為"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

...

朱赢椿

朱赢椿的工作室坐落在南京師範大學随園校區内,原來是一座校内廢棄的印刷廠,朱赢椿把它改建成為一座幽靜古樸的小院落,取名"随園書坊"。

因為潮濕安靜,不打農藥,所以院落裡生活着許多各種各樣的小昆蟲,比如蝸牛、螞蟻、蜘蛛、蜈蚣等等。

朱赢椿非常喜歡小昆蟲,每天都要觀察拍攝這些小小的生命,最後甚至專門寫作設計了一本關于昆蟲的書《蟲子旁》,他用了4年時間,才不緊不慢地于2014年出版了這本書。

...

這本書處處體現着朱赢椿的設計理念,整本書造型簡約色彩樸素,不但書中附帶着院子裡昆蟲的分布圖,而且掃描書中的二維碼,還能聽到蟲子的鳴叫聲。

其實,朱赢椿原來的工作,居然是從事中小學生教輔書籍的設計。

在埋頭工作15年後,朱赢椿突然發現,自己生命中如此長的時間,都用來設計這種學生們考完試就會扔掉的教輔書籍。

...

那一刻,他内心深受觸動,并開始逐漸轉行,開始從事自己喜愛的藝術書籍的裝幀設計工作。

2013年,朱赢椿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書衣坊",在成立宣言中他寫到:"士為知己者死,書為悅己者容,願每一個愛書人,都能遇到知己!"

三年後,朱赢椿設計了一本特别的書《不裁》,這本詩歌散文集是毛邊紙設計,内頁沒有裁開,讀者在閱讀時,需要用書中附帶的一把紙質書刀,将書一頁頁裁開來看。

...

在德國萊比錫舉辦的2007年"世界最美的書"評比中,《不裁》在33個國家選送的545個品種中獲得大獎。頒獎詞是這樣說的:"這本書很質樸,邊看邊裁的設計理念,使讀者和書籍産生了互動關系。"

朱赢椿的設計理念是,設計是不動聲色的,好的設計是從書的内容中自然生發出來的。

對于紙質書,朱赢椿認為永遠不會消失,因為紙質書與人會産生情感的聯系。

二、書店創造的不是利潤,而是讀者

有人說,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會客廳。

在中國各個城市,都有一些深具情懷和理想的獨立書店。

書店的主人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通過書店,将人文精神和閱讀習慣帶給每一位城市或鄉村居民。

在第二集《書店風景》中,就介紹了幾家特别的獨立書店。

...

馬力,雲南昆明麥田書店的主人。

麥田書店位于昆明文化巷的一個轉角,書店很小,店内面積隻有17平米,卻曾被評為"全國最佳小書店"。

每天中午12點左右,馬力才會去書店開門營業。這種率性的經營方式,他保持了十幾年。

...

除了書店的老闆,馬力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奇怪的日子"樂隊的創始人兼鼓手。

書店不開門的時候,馬力就會和樂隊的其他成員一起排練演出。

開書店、玩音樂,這兩個愛好,是馬力精神世界裡,兩座相互守望的燈塔,照耀着他生命的路程。

...

馬力每次去圖書批發市場進貨,有時候隻買十幾本,如同是自己個人的淘書,而小小的麥田書店,也更像是他和朋友聊天的客廳。

馬力說,"我希望和這個書店一起變老。"

...

錢小華

錢小華,南京先鋒書店的主人。

與麥田書店小巧的格局不同,先鋒書店是由4000平米的地下停車場改造而成,英國BBC曾将它評為"全球十佳最美書店"。

...

在電子書與網絡購書的沖擊下,錢小華一直在探索書店的轉型模式。他率先将實體書店與文創産品結合,又做書店的複合空間,再開設各種主題書店。

安徽,黟縣碧山村。

錢小華開辦了先鋒書店的第八家分店,也是第一家的鄉村書店:碧山書局。

書店的選址,是這個古村落曾經的祠堂,村民一直用來拜祭祖先,後來還辦過小學。

...

錢小華剛開始辦"碧山書局"時,許多人都不理解,在遙遠偏僻的鄉村裡開一家書店,哪裡會有顧客?書店又如何能夠經營下去?

但錢小華有自己的計劃,他并不以書店盈利為目的,而是希望将文化帶入鄉村,以文化引領鄉村複興。因為中國鄉村最需要的,就是文化和公共空間,

...

2014年,"碧山書局"開業,開始村民們很好奇,不曉得這裡能做什麼。

後來時間久了,村民們便把這裡當作茶餘飯後來看熱鬧的地方,很快還成了當地的公益圖書館。

孩子們下課後,來這裡蹭網,也會翻翻書。

後來,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徽派建築特有的韻味,"碧山書局"在網絡上走紅。

每到周末,總有許多城市的居民慕名前來,這裡還會舉辦許多的文化活動。"碧山書局"居然做到了收支平衡,還略有盈餘。

...

錢小華有一句話很打動我,也表達了他創辦書店的初衷:

"我們創造的不是利潤,而是讀者。創造的不是概念,而是價值。"

三、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每一個愛書的人,都有不斷購買書的習慣。能否讀完不說,反正見了好書便手癢,禁不住地想買回家,據為己有。

對于愛書人來說,坐擁書城,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

在第三集《淘書迷的地圖》中,便介紹了幾個視藏書購書如命的"書蟲"。

...

史航,著名編劇,曾經寫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岚》等家喻戶曉的作品。同時,史航還具有作家、演員、主持人等多重身份。

但史航最喜愛的,還是讀書人這個身份。他業餘的多數時間都和書有關,淘書、讀書、收藏書、講書。

到北京打拼30年,史航始終沒有買房買車。但為了安放他越來越多的書籍,他先後租了兩套200平米的大房子。

...

史航30年來,在各個城市的大小二手書店、舊書攤淘來了無數書籍,還經常在周六的淩晨3點,去北京潘家園圖書批發的早市上淘書。他收藏的圖書五花八門,什麼種類都有。

史航坦誠,自己收藏的這些書,他隻看過十分之一,但又覺得異常滿足。

"我頭頂的星空,我也沒有數過有多少,也都沒有全部看過啊!"史航說。

...

在各種藏書之中,史航酷愛收藏作者的簽名版。他覺得,讀着作者的書,再看到他的簽名題字,有一種讀者和作者的神交之感。

史航收藏有一本曆史學家周一良先生的著作《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在這本泛黃的書籍内頁,周一良先生用毛筆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一頁蠅頭小楷。

...

大緻内容,是感歎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都是在自己36歲前完成的,而之後的另一個36年(那年他72歲),卻再也沒有寫出什麼像樣的文章了。

周一良先生感歎自己此時的心情,如同"遊騎無歸,疏少成就"。

這本書中的文字,如同周一良老先生抛出的一個寫滿自己心情的漂流瓶,經曆漫漫時光,漂流到了史航手中。

這種跨越時空、情感流通的感覺,恐怕就是紙質書最為有魅力的一個地方吧!

四、舊書店中的時光隧道

在世界各地,總有無數的舊書,被焚燒、丢棄、化作紙漿。

...

而二手書販最大的功勞,就是将無數具有價值的書籍,從廢品站、垃圾堆搶救回來,使它們重新回到需要它們的讀者手中。

在第四集《販書記》中,便講述了三個二手舊書販的故事。

雖然被人稱作商販,但他們同樣具有讀書人的情懷。

...

他們有人說,"舊書具有更為豐富的知識面。"有人說,"所謂垃圾,隻是書籍放錯地方了。"還有人說,"我立志,要把舊書賣得有尊嚴。"

上海,紹興路52弄。

...

魯毅

魯毅,是坐落在上海原法租界的梅菲斯特舊書店的主人。這座書店坐落在老舊居民樓中,既是書店,也是魯毅的書房和家。

魯毅也寫作,所以他所挑選舊書,最關心書中的内容,就是那種自己願意和他人分享的精神世界。

舊書的豐富性,讓逛舊書店,多了一種尋寶的樂趣。讀者不經意間,也許就會和遠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的一個心意相投的作者,在舊書中相遇。

...

魯毅很喜歡留有别人痕迹的一些舊書。他收集過一套有20多本的舊上海文人手寫日記。

在這些日記中,主人事無巨細地記載着自己每一天走過的路、遇到的人、吃過的飯、讀過的書。

在這些代表着一個人曾經活過的文字和圖片中,魯毅仿佛觸摸到了與自己相隔幾十年的這個陌生人,感受到了他的生命和情感。

舊書店,就如同一個時空隧道,帶着人們回到過去,開始一段奇遇。

...

這部四集紀錄片,每一集隻有短短的二十多分鐘。但就在這麼小的篇幅内,我卻看到了一個個愛書如命的人,聽到了一個個關于書的故事。

愛書的人,總是願意談論關于書的事,交往關于書的人。

因為他們的精神相通,情感互染。

...

在這個紛繁浮躁的世界裡,每一個愛讀書的人,都是一座安靜而優雅的小島。

他們獨立地存于世間,為他人帶來心靈的撫慰和情感的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