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太空題材電影有一種莫名的癡迷,似乎擁有高度近視的雙眼注定難以掩蓋一顆渴望凝視浩瀚星空的心靈。
曾幾何時,沉迷于對宇宙起源以及星辰湮滅的探索,滿腦子裝着光速飛行的超時空幻想。
如今,生活的現實壓力早已把灰色腦細胞中多餘的雜念壓榨得消失了蹤影,隻是偶而在一部電影或是一首樂曲之後,才能依稀的擾動一絲如煙似雲般的幻念。
即便如此,也是一種難得的回憶與感傷……
就像我固執的認為2012年最棒的電影是《普羅米修斯》、2013年是《地心引力》一樣,我會把2014年心目中的NO.1留給《星際穿越》。不為别的,隻為那童年的夢想能以一種影像化的方式得以實現所帶來的深深感動。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星際穿越》能夠重映,以滿足我重溫昔日感動的心願。
6年之後,當我們已經遠離影院長達半年之久時,幸福突然來敲門了。我帶着一種近乎神聖的心理迎接着它的降臨。
為什麼我這麼喜愛《星際穿越》呢?是因為這是諾蘭大神僅有的科幻題材電影麼?
我想更深層次的應該是,它披在科幻外衣下的那一顆“孤獨”的内核擊中了我的心靈。
除開純商業目的的太空獵奇電影,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太空科幻片都在講述“孤獨”二字。
《地心引力》中的桑德拉·布洛克,萬籁俱寂中失去同伴後的絕望性孤獨;
《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一種百無聊賴的樂觀性孤獨;
《異形:契約》中的邁克爾·法斯賓德,渴望神性附體的造物者式孤獨;
《太空旅客》中的克裡斯·帕拉特,必須面對幾十年單身的生理心理雙孤獨;
《月球》中的山姆·洛克威爾,隻能自己與自己說話的克隆式孤獨;
《星際探索》中的湯米·李·瓊斯與布拉德·皮特,理性主義者與感性主義者互相無法理解的孤獨……
為什麼大家都愛用太空科幻片來作為“孤獨”情緒的載體?
因為宇宙渺無邊際、空虛寂寥,無限放大了人們心中的悲傷與寂寞。
宇宙的無限大與個體的有限小在空間上形成了對比;
星辰的不計其數與同伴的小于等于一也在數量上造成了反差;
太空失重的輕靈與宇航服的沉重又在重量上形成了對比;
星際間距離以光年計與人類的壽命在時間上再一次造成了反差……
這一切都在各種維度上令仰望星空的人無意間激發了哲學思考。在太空深處的航天器中,宇航員唯一的心靈指向便隻會是——孤獨。
然而,真正将“孤獨”這個内涵發揮到極緻的,還是《星際穿越》。
理查德·耶茨寫過一本《十一種孤獨》,讓我用電影的大緻時間順序來梳理一下:
第一種孤獨:人類的孤獨
當自然生态被破壞到無法挽回的程度,地球陷入了空前的危機,農作物陸續染上枯萎病并絕種,地球陷入沙塵暴與饑荒籠罩的末日恐慌。
我們被神抛棄了麼?
不可一世的人類終于被卑微的孤獨感碾壓得喘不過氣來。
第二種孤獨:無人機的孤獨
造物主抛棄了人類,人類也抛棄了自己的造物——無人機,雖然看上去是不得已。
那架印度空軍的無人機已經形單影隻飛了十年,我們是否能感同身受它的孤獨?
“你要拿它做什麼?”
“讓它做些對社會有用的事。”
“就不能放它走嗎?它又沒傷害任何人。”
“這東西也得學會适應,就像我們一樣……”
第三種孤獨:基礎科學的孤獨
當農業成為整個地球至關重要的支柱産業,理論物理與天文學變得一無是處。人們不在關心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甚至認為許多年前的阿波羅登月也是一場騙局。
基礎科學變得沒落與孤清,不被人理解,視為毫無現實意義的資源浪費。
科學無用論讓理工男庫珀感到孤獨與無奈,但他堅信與自己一樣熱愛科學的女兒墨菲才是人類的未來。
第四種孤獨:少年墨菲的孤獨
少年墨菲面對着親情上的孤獨,母親早逝,父親準備星際遠航不知何時歸來。墨菲試圖用“幽靈”傳遞的神秘信息“留下”來挽留父親,被拒後對他産生了怨恨。
這是一種幼稚的孤獨感,往往被成人世界忽視,然而它所蘊藏的“愛”恰恰被未來人類所洞察,成為了那把拯救人類的關鍵鑰匙。
第五種孤獨:拉撒路計劃的孤獨
在布蘭德教授眼中,拯救人類的出路,是拉撒路計劃。
以聖經中拉撒路複活的典故命名,寓意着此項計劃置死地而後生的決絕,也為後續Plan B的揭示埋下伏筆。
拉撒路計劃的希望非常渺茫,NASA幾乎是孤注一擲用僅剩的财力去完成這最後一搏。
“不要溫順地走進那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縮!”——狄蘭·托馬斯
這是絕望之下少部分人類最後的咆哮,最後的垂死掙紮……
它不被人理解,甘冒被世人唾罵的罪名,隻為完成人類生命延續的最後抗争。
這是一條有去無回的不歸路,需要無所畏懼、毫無牽挂的獨行者去赴命。
這條路充滿艱險與不确定性,更可怕的是它注定了……孤獨。
第七種孤獨:曼恩博士的孤獨
曼恩博士是拉撒路計劃中最傑出、勇敢的前行者,他孤身一人來到一個陌生的星球,在給養即将耗盡之時讓自己進入休眠狀态,沒有設定醒來的時間,可謂視死如歸。
然而,當他被喚醒後所發生的一切又是那麼的反轉。曼恩博士變得懦弱與邪惡了麼?
很難這樣定義,當大多數人處于那種境地(獨自呆在外星球那麼多年),都會産生同樣的求生欲,又或者被稱之為邪念。
這是一種很容易被人理解的生理心理雙孤獨,也是“孤獨”的本意與常規狀态。
“孤獨與被隔離,是超越人類可以承受的痛苦。”——儒勒·凡爾納
第八種孤獨:成年墨菲的孤獨
當長大成人後的墨菲從布蘭德教授那裡得知Plan B之後,她代表整個地球人類表達出極端的憤怒。
這是一種被無情抛棄之後的集體孤獨感,無助、無奈、極度絕望。
第九種孤獨:庫珀的孤獨
在星際探索中,其他宇航員都義無反顧,隻有庫珀是孤獨的。他惦記着返回地球,完成對女兒許下的重逢承諾。這也是拉撒路計劃最初沒有選擇他的理由。
然而,當地球陷入絕望,人類的愛才是無窮動力。庫珀心中的父愛讓他擔起了遠航拯救人類的使命,這也是他最終投身拉撒路計劃的緣由。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了質量足夠大的物體可以影響光行進的路線從而扭曲時空的理論,以此推論——引力異常的星球可以影響時間維度,相對于地球時間被縮短了,即傳說中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而如果天體的質量大到足以吸引光線無法逃逸,那便是“黑洞”,時間接近于停滞。未來的人類利用“黑洞”這個時空艙來拯救過去面臨危機時刻的地球。
庫珀在這一過程中相對于地球度過了七八十年,在此期間兒子畢業并結婚生子,女兒成長但一直未能原諒自己,老父親去世了,孫子夭折,女兒繼承了布蘭德教授的遺志,兒子兒媳離世,女兒變成了耋耄老人躺在病床上……
中年父親目送年老女兒(這究竟是白發人送黑發人,還是黑發人送白發人?)離世,何其悲怆?何其孤獨?
女兒表面記恨父親,内心卻矢志不渝的等待“幽靈”(父親)的歸來,卻始終無法向旁人解釋這不可思議的一切,何其堅韌?何其孤獨?
但當告别一幕來臨時,墨菲卻鼓勵父親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去拯救另一份“孤獨”……
第十種孤獨:布蘭德博士的孤獨
“她還在太空裡,在搭建營地,獨自在一個陌生的星系,也許她現在正在準備去睡一個長覺,沐浴着新太陽的光芒,在我們的新家……”
看着片尾布蘭德博士那堅定又不失迷離的眼神,我不禁為她感到心酸,孤身一人的她需要等待多少年,才能盼來庫珀與她的重逢呢?
“時間”讓萬事萬物在它的面前變得無比渺小,卻讓我們的真摯感情變得無垠偉大。
第十一種孤獨:觀衆的孤獨
雖然諾蘭電影的評分都很高,但在中國的票房卻一直不算太好。《星際穿越》也是如此,叫好不叫座。
一聽說是涉及相對論的科幻片,一大幫女性觀衆便從“想看”中将它拉黑了;
再加上諾蘭一貫的燒腦,一大票隻喜歡漫威與開心麻花的爆米花粉絲也紛紛離場;
環顧影廳,就隻剩下了一班技術宅、懸疑控與諾蘭鐵杆粉。偶爾一兩個女性觀衆,還是被男朋友生拉硬拽騙進來的。
原本我可以讓喜歡數理化與科幻小說的兒子陪我來看複映的,雖然一年前我已經推薦他在家裡看過本片了,但讀初二的他去了學校參加基礎學科夏令營。
于是我像很多觀衆一樣,一個人走進了影廳,配合隔座賣票的梅花樁制度,顯得格外的和諧。
這種觀影很孤獨麼?
很孤獨,卻也很享受。
理由一:影片伊始,當漢斯·季默那熟悉的配樂在IMAX影廳轟然響起,沙發都共鳴顫抖,我激動到扭曲變形的面容無人能察覺;
理由二:2014年影片第一次在國内上映時,我女兒剛出生。6年後,當再次看到庫珀在太空中望着屏幕中的女兒痛哭流涕的畫面時,我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觀影感受。當我在影廳偷偷落淚時,一個人觀影顯得不那麼尴尬。
理由三:當影片推進到庫珀在五維空間裡拍打着書架,高喊“讓他留下,墨菲。”“不!别讓我離開,墨菲!”“No!No!No!”時,我決堤的淚海不至于影響到其他人。
生來自我,便注定你我生來孤獨。
由于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孤獨感始終會潛藏内心伴随你我左右。
不管俗世喧嚣、社會紛繁,也不管你朋友再多、終日應酬,孤獨一直銘刻在那裡,鐵一般的堅硬。
也許寂寞安靜時,它更容易浮出水面,華麗麗的在腦海平面上起舞,喚起一行行淚水沖刷臉頰。
但更可怕的是喧鬧中内心莫名的空虛與孤獨,仿佛世間一切都與你無關,萬千衆人都與你無緣,沒人能理解你、讀懂你,何其孤獨,何其悲哀。
而獨自置身于茫茫宇宙,更是将孤獨感發揮到了無以複加的極緻。随之而來的便是無邊無際的驚慌、無助與絕望。
可換一個角度,這絕對的寂靜與空曠也正是你欣賞這曠世美景的絕佳時機,這短暫的孤獨也許是你能看到世間美景的唯一時刻。
放下一切,撫平心境,在萬籁俱寂中品位寂寥的日出、日落、宇宙流逝與璀璨星河,享受這難得的孤獨。
置身于黑暗中的影廳,同樣如此。
我在影院裡享受這難得的孤獨,這一次,得感謝諾蘭的《星際穿越》。
“一個人隻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成為自己。他若無法享受孤獨,就不會喜愛自由,因為隻有在孤獨的時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華
我喜愛諾蘭,因為英國文學專業畢業的他,寫出了我最喜歡的燒腦故事結構;
我喜愛諾蘭,因為他鐘愛IMAX格式,卻從不拍3D電影,對于高度近視的我來說,這不啻為福音;
我喜愛諾蘭,因為不管他用懸疑片、科幻片、戰争片還是超級英雄片的外衣包裹電影,内核裡始終是能引發我高度共鳴的情感故事;
我喜愛諾蘭,因為他堅持能實拍的絕不用CG,他有自己的做事原則,我也是;
我喜愛諾蘭,因為他是紅綠色盲,我也……
牛頓第三定律:想要達到目的,總得留下點什麼。
走出影廳,我達到了目的,也留下了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