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本周看了一部紀錄片《監控資本主義》,呈現的方式是虛拟與非虛拟的結合,一部分邀請前科技大公司的專家來講述自己的工作方式或是倫理道德的人士來講解大公司的科技産品違反倫理道德的部分,另一部分是通過一個家庭情景劇的形式,一個普通幸福美滿家庭的小孩是如何通過app的推送接近極端主義的,就像《黑客帝國》,每個人都被關在一個匣子之中,計算機被拟人化,站在這個人面前來決定給他推送什麼。

以下更多是個人感知的部分,身邊和接觸到的太多人焦慮、抑郁,特别是年輕人,許多人認為年輕人是最沒有經濟壓力的,但是同伴之間的競争,網絡上展示的貧富差距,都讓他們變得更加敏感、脆弱,朋友圈、微博加劇了這種差距。本來一個人對自己的周末感到心滿意足,然而打開朋友圈,其他人可能在國外度假,這時候此人的平靜心态被破壞,變得十分惡劣,對自己隻能在家裡睡覺的境遇感到沮喪,甚至牽引到覺得自己非常失敗的境地。

網絡也加劇了孤獨,之前聽播客,印象最深的一個觀點是,現代性的副作用也許就是孤獨、焦慮,提出的疑問是,是否現代性本身就一定更符合未來的發展?從個人舉例,一個人起床之後打開播客,和朋友連線聊天,看視頻,吃飯時也在看視頻,午休,繼續看書、看視頻,其實整個行為是非常封閉的,既沒有與自然接觸,也沒有與其他人有除了音頻/視頻通話之外的聯系,就是與電子産品的長時間交互。長時間對着電腦本身,也是會感受到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分割在各自的小世界裡,難以彼此建立聯系。

小世界中,每個人接受的推送也是非常個性化,以至于觀點重複的。删掉抖音和微博絕對是在手機上必須做的事,殺時間利器名不虛傳,看完抖音幾小時之後,毫不記得當時看了什麼。不僅如此,現在的網絡環境變得更為對立,推送的内容,也是與之前看過的内容相類似的觀點,本身所秉持的觀點隻會變得越來越集中,簡而言之就是觀點變得更為極端。科技公司隻需要你的關注度,不需要考慮這些信息本身是有害或是有毒的。輿論控制外加積聚的觀點強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單一觀點隻會成為主流,網絡罵戰隻會越演越烈。

還有自由意志,做決定時很容易受到天氣、是否睡眠充足、今天發生的事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被諸多小事影響之下的決定算是自由的決定麼?買衣服時會判斷是否流行,什麼是流行?不就是重複出現的樣式,見過很多遍形成了記憶,就成為了流行,成為了買當季的衣服時下意識判斷的标準麼,那麼這件衣服究竟是買者現在确實想買的,還是廣告和其他訊息在腦海裡種下的種子。LV的廣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在年輕人中做了無數的廣告,它所秉持的觀念是,也許年輕人現在買不起,但是有了幾個月的工作收入時,很可能就會立馬入手一個該品牌的包包,強調的就是這種渴望在内心的栽種。

現在時代最缺的是什麼,不是毫無意義的觀點輸出,最缺的是拒絕接收過度的信息與某種程度的獨立思考。删掉抖音、微信,不刷朋友圈,還原一個幹淨的手機通知界面,多去接觸自然,在公園中靜心地坐着,與朋友約着見面,面對面的聊天。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真實的聯結,手工藝品的珍貴就在于其中承載着具體人類的勞動與情感。

此時是一個時時刻刻都需要警惕的時代,需要警惕:此時的沮喪和焦慮是從何而來,是與别人比較産生的麼,特别想買的某樣東西,是本身想買的,還是看到流行趨勢被吸引的,有了它會真的變好,還是僅僅隻是觀點告訴自己會變好,領導說的話對麼,他要求抄錄的内容,需要憑借自己的思考改一下麼。面對撲面而來的巨量信息,不去篩選、判斷,隻會被這種巨浪無意識的裹挾,去往人類命運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