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人炮轟演藝圈。
不是觀衆。
不是媒體。
而是演員……
我罵我自己?
聽聽他怎麼說:
現在我其實覺得有一些很不好的現象,就是有一些導演和制片人他們選擇演員的标準并不是演員的演技。
而是關注這個演員是否有流量,是否有話題,是否有關注度。
流量至上,演技作配。
這種說法我是不認同的,我覺得這是對作品的一種不負責任。
流量至上,演技作配。
直接挑開這個行業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陳凱歌,充滿理解。
郭敬明,微微不悅。
來自《演員請就位》。
節目安排?
要知道,就算節目安排,一個沒有話語權的小演員,如此diss圈内導演和制片人,表達對影視行業現狀的不滿,也必然是經過了一番權衡——
會得罪人嗎?以後人家有角色還找我嗎?
Sir對《演員請就位》的感受四個字形容。
圖窮匕見。
你肯定聽說過。
凡綜藝必有劇本。
凡明星必有包裝。
但這些——
比如明道,曾經的偶像劇一哥。
在節目中坦然說出:
剛才我演的,是我今年的第一場戲。
送給晚輩的紙條,寫着三個字,“盡全力”。
比如于小彤,曾經的少年賈寶玉。
一場陳凱歌導演原創的戲,他分到一個發揮空間小的角色。
排練過程,他顧不上什麼素養、情商、直接說出自己的不滿。
競演在即,他自作主張,化妝加戲。
青年演員段博文,從一開始就不掩飾自己的求生欲。
說他不是來學習的,就是要拿冠軍。
哪裡還是劇本、包裝能解釋的。
分明是僧多粥少,競争趨于白熱化後,在資源面前的紅了眼、撕破臉。
掩飾不住的。
他們太迫切需要這個《演員請就位》了——
和觀衆,混熟臉;
對業界,證明演技;
對導演,您看下部戲能不能給個角色?
上面抨擊“流量至上”的演員,叫黃宥明。
誰?
當大部分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就明白,這又是一位不被流量眷顧的演員。
其實黃宥明的履曆和條件并不算差。
作為“岩男郎”出道,以男一号的身份,出演海岩同名小說改編的親情倫理劇《河流如血》。
跟他搭戲的女演員,是王麗坤、張俪。
再之後,他多以配角身份出現。
在趙薇的《緻青春》中飾演渣前男友。
近兩年讓觀衆有記憶點的角色,是《如懿傳》中的大總管李玉。
論顔值,他有。
屬于那種幹淨、正氣的長相,宜古宜今。
論演技,他也有。
節目中,他挑戰的角色是電影《繡春刀》中的信王。
整個片段的戲眼。
一個表面唯唯諾諾,背地城府極深,在權力和愛情中掙紮、背叛的複雜人物。
黃宥明很平穩地完成了難度不低的表演。
陳凱歌給出正面評價:
信王跪下接過诏書,在一個瞬間表達了一種以上的情緒。
有恨,有愛,有仇。
但唯獨機會,他不常有。
節目中有這麼一段。
排練階段,黃宥明最後一個出現。
他小心翼翼地問:角色是分配好了,還是自己……(選)?
當得知已經定了他演信王,難掩興奮。
高興到飛起。
但高興背後的心酸,是他太久沒得到過自己心儀的角色。
技不如人也認了。
更令人灰心的的情況卻是:
流量面前,他不戰而敗。
有的時候我連比拼的機會都沒有就跟我喜歡的角色失之交臂了。
制片人會跟我說,我們是覺得你挺适合這個角色的。
但,可能流量不夠。
黃宥明的發言,很快在其他演員中引起共振 。
第2期《海洋天堂》中表現出色的牛駿峰——
我曾經在一個戲,就直接被人家這麼說過:
你戲好沒有用,人家就要用他。
第1期被趙薇形容演技“脫俗”的劉雅瑟——
我遇到好多導演,就真的會告訴我:
因為你不紅。
第4期裡挑戰《綠茶》的段博文——
我很喜歡你,我也特别想用你,但是呢,我們下次有機會再合作吧。
這種導演算善良的,至少告訴我實話。
幾位的發言,說出當下多數演員的困境。
在市場中被挑選時,被一條流量鄙視鍊勒住了喉嚨。
頂流擁有頂配的資源。
——哪怕演技欠奉,哪怕替身、摳圖、軋戲。
流量不夠的演員們苦苦掙紮。
而沒名氣、沒背景的新人,正在淪為社畜。
演員,你以為他們都是這樣。
但其實,多的是這樣。
這些不被資本、流量厚待的演員(有的甚至是龍套),發出同一個呼聲——
慘。
但慘,有時又隻是一面之詞。
同樣有許多人在反問:
演員接戲那麼難,想當演員的卻還是擠破頭。
到底是機會太少,還是太飽和?
罵流量的,都還沒當上流量。
到底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演員率先捅破,導演随後接招。
當話筒遞給導演,他們從自己角度和立場說出的,未必全然公允,但至少是事實的另一面。
近乎殘忍。
《演員請就位》的定位,是國内首檔導演選角真人秀。
節目中将平常看不到的選角環節,立體地呈現在觀衆眼前。
節目播至第五期,完成第一階段的影視化考核。
四位導演劇組7人陣容也首次集結完畢。
我們能看到,不少演技受到普遍認可的成熟演員,無奈落選。
有時候,導演看重的是一位演員的潛質和可塑性。
節目中,我們不止一次看到在陳凱歌的指點之下,稚嫩的年輕演員有了肉眼可見的進步。
有時候,過于純熟,富有技巧性的表演反而成為桎梏。
導演在挑選演員過程中,标準存在差異。
而這種差異,絕不止是演技和流量就能簡單概括。
黃宥明發言過程中,導播最先把鏡頭給到郭敬明。
正如開頭所說,郭導的臉色不太好看。
這剪輯背後的潛台詞再明顯不過。
單從作品的票房、口碑以及演員陣容來看,郭導最有“資格”回應質疑。
黃宥明說完之後,鏡頭切到四位導演。
畫面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當其餘三位導演禮貌性地鼓掌,隻有郭導,不動聲色地坐在那裡。
這本身不失為是一種表态。
在Sir看來,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導演的處境是不同的。
你能讀出。
郭敬明的辯解。
畢竟從《小時代》系列到《爵迹》,走的路線不就是流量本流嗎。(比較值得肯定的是沒有用老戲骨來做配)
節目中他正面回應。
我拍過很多非常流量的藝人,我也拍過不那麼流量的新人。
我選演員,基本是跟他聊天、試鏡,有基本的表演能力之後,如果我覺得他真的很匹配那個角色的話,其實我有時候我反倒不怎麼在乎你是不是多紅。
新人我也可以,但前提是你真的适合這個角色。
何為适合?
沒有标準,那就以導演主觀為準——
最終解釋權歸我所有。
适合的對象是誰?
沒有明說,那餘地就很充分——
可能是适合角色本身,也可能是适合資本喜好、人氣指數……
看到了麼,這個解答很正确,和得體。
就像HR拒絕面試者的話術一樣無懈可擊——
“回去等消息吧,一旦錄用會通知您的。”
還有陳凱歌的為難。
雖然聽起來,是挺透徹、挺高屋建瓴的:
其實這個也是資本控制下的市場必然出現的情況。投資者一定是想盈利的,那麼流量就是盈利的一個指标。
沒有必要把它作為一個特殊的現象加以抨擊。
我覺得想用流量明星就用。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因素太多了,不是隻集中在這一點上。說我有一個大的流量明星,因此我就可以保證票房是成功的。
這是一種誤判。
但是有一點是很清楚的:沒有演技是萬萬不可的。
但總結起來,這話裡無外乎有三層意思:
首先,用不用流量資本說了算,我能怎麼辦。
其次,流量現在也不一定管用了,用了流量也可能花冤枉錢,咱不替資本操那個心。
最後,亮出(身為創作者的)底牌:
“沒有演技是萬萬不可的。”
言下之意就是,不能保證不被投資方塞進一兩個流量明星,但我要做的是盡量不讓電影被他們的演技拖累。
不說有多出色,起碼能過線。
這就是陳凱歌在圓融中,透露出的一點實情——
導演的生存之道。
然而這也比演員的生存之道要松動、活絡得多。
他在面對流量時,起碼有一定的話語權、議價權,有閃轉騰挪的餘地。
而不像是沒名氣的演員,隻能接受流量們的全盤碾壓。
說白了。
導演為什麼更能包容流量呢。
還不是因為非直接利益沖突。
在給流量下定論之前。
我們不要忘記,流量的本意是一種數據,中性詞。
是“流量至上”。
催生出“流量乃萬惡之源”的反作用力。
然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什麼東西能夠一直“至上”呢?
2019,流量也開始洗牌。
一場關于流量的冰與火之歌。
冰,說的是《上海堡壘》。
符合“流量擔當,戲骨做配”的保守思路,結果成為華語電影年度慘案。
前幾天劉慈欣仍然在說,這部電影沒有那麼不堪。
肯定了科幻層面,起碼是一次應該做出的嘗試。
然而,卻成為了“受害者”。
受了什麼害?
大膽一點,不妨把他的話補充完整:因為流量而招緻的反噬。
甚至重新設想,如果《上海堡壘》不走流量依賴路徑,而是像《流浪地球》一樣,放棄流量轉而拼硬科幻,即使同樣是是輸,是否雖敗猶榮?
火,說的是《少年的你》。
流量?
有,易烊千玺。
但與其說觀衆的買賬是因為流量。
不如說是流量的升級。
首映當天,易烊千玺演技就上了好幾次熱搜。
甚至不少人通過這部電影,第一次對他黑轉路、路轉粉了。
而曾國祥選擇易烊千玺時,也并非看重他的流量。
甚至,一度把他排除在外。
流量已經不吃香了?
并不是那麼180°反轉。
而是舊流量,已經頂不住現在觀衆對流量的新期待了。
你有了顔,我還想看你演技。
你有了人設,我還想看你突破人設。
而就拿《演員請就位》來說,你會驚訝看到太多舊流量、老面孔,重新出發。
今年第一次有機會演戲的明道。
不想再在安全區打轉的張榕容。
以及來彌補過去遺憾的阿嬌。
他們混入新演員隊伍中,放下咖位,面對同一條筆直的起跑線。
心疼?
Sir反而願意看到這種真刀真槍的破而後立。
說白了,流量不死。
因為流量的本質,絕非某幾位面癱演員。
而是背後每一次點擊鼠标、滑動屏幕的——你和我。
當下網友們對流量明星的聲讨。
實際上,是對流量既得利益者的清場,也是對流量規則的再度書寫。
風起雲湧,草莽江湖,山頭再立。
演員請就位。
發令槍,握在市場和觀衆的手中——
那是一雙你我共同組成的“看不見的手”。
也是一座你我身在其中、由之掌握的五指大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阿拉燈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