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尼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 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它在曝光度方面大有與萊昂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的傑作《蒙娜麗莎》 相媲美之勢。

...

許多藝術書籍的封面都采用了這幅畫,您現在還可以在靠墊、杯墊、T 恤衫、手袋、襪子及手提箱等物品上看到這幅畫。

1999 年,美國作家特蕾西·雪佛蘭 (Tracy Chevalier) 出版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部小說的靈感直接來源于維米爾 (Vermeer) 的一幅同名畫作。小說以 17 世紀的荷蘭代爾夫特為背景,雪佛蘭圍繞維米爾、畫中的少女和畫作本身講述了一個虛構故事。

這部電影于2003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并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女主角斯嘉麗約翰遜也首次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影片當中19歲的“寡姐”斯嘉麗約翰遜飾演“少女”葛麗泰一角,同傳世大家維米爾上演了一出壓抑,克制的苦戀。

...

在電影當中,科林費斯所飾演的畫家維米爾是一個十足的妻管嚴。雖然他靠賣畫養家糊口,但事實上為了滿足資助人而不斷迎合市場創作自己不喜歡的畫作,為了養活一家老小而受到嶽母和妻子的控制,他在家庭中的位置更像是一個沒有感情的畫畫機器。

...

而當女傭葛麗泰進入了這個壓抑的家庭後,畫家似乎找到了久違的知己,這個不識字的女傭,居然能夠看懂繪畫當中最重要的光線。

...

心心相惜并不一定帶來浪漫的愛情故事,一個女仆,一個傀儡注定隻能以壓抑情感來換取生活的安甯。

整部片子的情欲就如同原畫當中少女的眼神與嘴唇,感情豐富卻刻意壓抑,如同盛滿水的杯子,不動聲色的保持着表面的平靜。

...

雖然是虛構故事,當時電影對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本身所包含的情感解讀卻顯得極其到位。

回眸的少女,欲說還休的嘴唇,表情含蓄而優美。她是快樂,還是惆怅?

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少女背後的心事,但是這幅表情卻像極了情窦初開的少女面對永遠無法在一起的心上人,她睜大眼睛,用耐人尋味的眼神看着愛人,話到嘴邊,卻有說不出口。

...

而作畫的維米爾,在和少女對視的過程中,似乎也從她的眼神當中讀出了期待與膽怯。

對于少女的心事,畫家了然于心,卻不能說破,因為他給不了她任何承諾,而對于少女的美,畫家卻可以用畫筆将它永遠留在畫面上。

...

在觀察這幅畫時,我們能夠體會到迷人的美感以及令人感到熨帖的親切感。然而,促使我們不斷重溫這幅畫的因素歸根結底還是那種神秘感,它吸引着我們去尋找永遠找不到的答案。

少女頭巾上醒目的藍色和黃色與黑色背景相映襯,寥寥幾筆精巧的勾勒呈現出閃閃發光的珍珠,用高超的手法在她容光煥發的肌膚上表現出光和影,她的眼睛如一泓清泉:所有這一切都為這幅畫造就了超凡脫俗的美感。

畫家和少女的故事,也許我們永遠都無從得知,而這幅畫的身世似乎也和這段塵封的關系一樣撲朔迷離。

...

名畫背後的故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米爾創作于 1665 年到 1666 年間所創作的委托畫,後來這位主顧的女婿将這幅畫賣掉,自那時起這幅畫便不知所蹤,直到 200 年後才再度現身,當時一位收藏家花 2 荷蘭盾(不到 1 美元)便購得了這幅畫,對畫做完清理之後才發現它是維米爾的作品。

這位收藏家于 1902 年去世,當時這幅畫被捐贈給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從那以後它就一直藏于該美術館。

維米爾一生都生活在荷蘭的代爾夫特鎮。他娶了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女子,可能皈依了天主教,住在嶽母的家裡,有 11 個孩子。他經常負債。

...

維米爾創作了 36 幅廣為人知的畫作,其中有很多畫都是描繪一位女性在獨自做着日常事務,例如倒牛奶、寫信、彈魯特琴。盡管這些女性很可能是維米爾家中的成員,但我們并不知道她們的确切身份。這意味着,我們也無從知曉戴珍珠耳環的女孩與畫家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