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小糖人》是瑞典導演馬裡克·本傑魯爾的作品,講述了美國底特律民謠唱作人羅德裡格茲的傳奇故事。這是一個猶如神谕卻又真實發生的故事,本片最終以其充滿戲劇性的題材和藝術表現力獲得2013年第8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項。

《尋找小糖人》是一個奇迹,是一個音樂人演化的故事,是一個永不停止的故事,是一個時代改變的故事,是一顆滄海遺珠的故事。影片的前半段像一部懸疑片,反轉得令人措手不及,後半段卻像一部勵志片,激動得令人還真的相信夢想的存在。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他的故事中尋找、徘徊、感動,同時也渴望着,那如他一般的寂靜靈魂。


•叙事方法

叙事就是講故事。

愛德華·布蘭裡根認為:“叙事是一種将素材組織進特殊模式以表現和解釋經驗的感性活動。”而在這部紀錄片中,通過對多種元素的選擇和疊加,最終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真實完整而又充滿吸引力的故事。


•故事化的叙事結構

對于紀錄片來講,最重要的特點是真實,記錄事件或者人物、地區,所以創作紀錄片的關鍵在于後期叙事中能否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做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使觀衆在觀看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紀錄片《尋找小糖人》采用的是遞進的叙事結構,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路徑,編輯組合鏡頭,使視聽語言沿着時空維度進行排列,循序漸進,随時間推移的順序來結構整個影片。而它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融入片中,在事實真實、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運用劇情片的表現方法和技巧來進行紀錄片創作,加強其感染力、吸引力。讓觀衆仿佛在聽别人叙說一個不可思議的傳奇故事,從而更加引人入勝。

影片從1968年引入起,音樂人羅德裡格茲的故事從底特律的酒吧開始,到随後因不被美國市場認可而銷聲匿迹,清苦生活,再到被人尋找發現後重登舞台,90年代直至今天,羅德裡格茲在南非舉辦了數十場史無前例成功的演唱會。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短短85分鐘,卻讓觀衆心情随着情節變化而不斷變化。從“開始-發展-高潮-結局”,故事條理清晰向我們娓娓道來,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


•充滿懸念的限制視角

法國作家熱奈特為此提出了三分法:全知視角(叙述者>人物)、限制視角(叙述者=人物)、純客觀視角(叙述者<人物)。

三類視角裡,熱奈特認為," 限制視角 " 是制造懸念的視角。

本片以“懸念”作為主要的叙事線索推進故事的發展。影片中主要設置了兩個大的懸念,即“羅德裡格茲到底有沒有死”和“羅德裡格茲現在的生活怎麼樣”,并由這兩個懸念引出了整個故事中的兩次高潮。懸疑是影視創作中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起到召喚觀衆的作用,也經常作為劇情發展的戲劇動力。”紀錄片《尋找小糖人》成功運用懸疑的叙事手法來吸引觀衆的注意力,并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多樣的表現手法

本片在拍攝過程中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直接式的表現手法,以觀察為主,無解說詞,運用了大量的同期錄音,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而真實式的表現手法,則以訪談為主,追求本質真實。多樣的表現手法從多角度全方位的塑造出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攝影風格

•影像還原

《尋找小糖人》通過影像還原的方式,采訪了相關人士為故事佐證,羅列了羅德裡格茲的傳奇人生: 作為一個音樂人,羅德裡格茲發行了兩張專輯,由于第二張專輯不被美國市場認可,被所簽約的唱片公司抛棄。然而在地球另一端——南非,他自由的歌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喚醒了南非受壓制的人們,人們高唱他的歌曲,争取自由的權利。


•長鏡頭的應用

“紀錄片的定義本身就決定了紀錄片讓虛構走開。”

本片應用了大量長鏡頭,以一種緩慢的基調将場景進行過度,同時渲染出了氣氛,奠定了故事情節的感情基調。比如羅德裡格茲多次穿着風衣走過街道的場景,以及一個本片的經典鏡頭之一:舊房子的牆壁上,一扇茶色玻璃窗,窗後有人影在晃動。18秒,這個持續了整整18秒的,但是我們誰都沒有不耐煩,因為我們猜到了窗戶後面是誰,等待越久,我們的心情也更加的激動與喜悅。

寓意如此濃郁—緊閉的窗戶比喻前半段的重重迷霧,那是關于“尋找”的故事;當羅德裡格茲打開窗戶看向外面時,一個新的故事随着鮮活的身影出現而開啟了。我們為這個情節激動着盼望着,卻也被深深地感動着震撼着。好像一眼望不到盡頭的人生,突然又出現了新的希望在向我們招手,不管是對羅德裡格茲本人,還是對我們觀衆而言。這個鏡頭太長,等待的時間太久,卻又恰到好處觸人心弦。


•藝術風格

•極具美感的畫面

影片在拍攝角度和場景選取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巧思與藝術構圖。大量使用美麗的自然風光,陽光、海灘、落日與日出伴随着主人公的音樂,詩情畫意盡在其中,起到了舒緩情緒、起承轉合的作用。從一開場的濃霧、昏暗的燈光、模糊的畫面,與情節相互映襯相互轉換,給人獨特的視覺體驗。羅德裡格茲一個人走過不同的街道,走過春夏秋冬,唯美的畫面,寫就了主人翁詩意的人生,也給予了觀衆舒适的視聽覺感官享受。


•充滿詩意的旁白

1998年3月6日,當羅德裡格茲終于來到南非開唱時,旁白說:“我以為他會感到非常困惑,因為大家都盯着他看,而恰恰相反,我看到的都是安甯,他的臉上,都是甯靜,就像他終于到達了那個地方,他一生都在尋找的地方。”

羅德裡格茲第一次登上南非舞台,眼眶中微含熱淚,說了一句開場白:thank you for keeping me alive(謝謝你們讓我活着!)

這一刻,沒有人會不為之動容,我們為他曾經的遭遇感到唏噓,我們也感歎着他的偉大。他的淡然與執着,深深地觸動着我們每一個人。


•恰到好處的音樂

音樂是具有強烈感染力和表現力的語言之一,它能夠配合畫面語言使影片上升到三維的空間中,它的抒情性、象征性能夠直接影響觀衆的收視效果,将人們自然而然的帶入到主人公所處的環境空間裡。

羅德裡格茲的音樂是這部紀錄片所要主要表現的的部分,随着故事的發展,始終萦繞在耳畔。創作者選取羅德裡格茲不同時期、不同内容、不同旋律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

全片的85分鐘裡播放了羅德裡格茲創作演唱的16首歌曲,讓觀衆沉浸和徜徉在有如一部有着豐富劇情和優美畫面的MV之中。影片開場時的背景音樂是羅德裡格茲的首張專輯《冷事實》裡面的第一首歌曲《尋找小糖人》,這首歌曲引出了本片的主人公“小糖人”,歌名也正是影片的主線,随着音樂的響起,本片“追尋之旅”的主題也随之展開。“小糖人,請快一點,因為一切已讓我疲憊,給你這枚藍色硬币,能不能幫我帶回,五彩斑斓的夢境?”歌聲回蕩在蜿蜒的山間,這一刻所有的觀衆都為之沉醉,音樂是最好的語言,我們都在此中感受着、期待着。

影片中無數首他本人的歌曲,用曲調用歌詞講述着他的人生。《你的苦惱》,“在你追尋的快樂裡,你是否被自己的渴望折磨,讓你感到好奇,讓你變得虛弱”,低鳴的貝斯、老舊的爵士樂、沙啞的嗓音唱出的這首充滿苦悶的歌曲,似乎也暗示了羅德裡格茲在美國窮困潦倒艱難度日的生活。《反體制藍調》是讓羅德裡格茲在南非大受歡迎的歌曲之一。藍調是一種很重視自我情緒宣洩的音樂類型,藍調精神意味着追求自由,無拘無束。在當時南非政府對人民的壓迫下,配合着當時政治運動的影視資料畫面,作為背景音樂的這首《反體制藍調》又把人帶回了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

伴随着《桑德瑞文小夜曲》的舒緩流淌的旋律,主人公羅德裡格茲透過窗第一次探頭出現在鏡頭中,從運動長鏡頭拍攝的這位城市遊走的靈魂蹒跚地行走在街頭時響起的《街頭男孩》、《生活方式》;從演唱會結束後面對榮譽卻内心獨白般的《忘了吧》,從回歸普通繼續藍領生活的《我要逃離》……這些來自羅德裡格茲的聲音,與畫面配合的近乎完美,像一本人生軌迹的日記,将這位悲情的音樂天才的一生,随音樂表現得淋漓盡緻。

他從音樂中來,而他最終也選擇了回到音樂中去。這樣的人生,何嘗不是一種圓滿。“詩是藝術的最高形式,也是藝術的真正本質,藝術将精神的生命貫注于對象而獲得詩的意味,這正是藝術之靈魂所在。”相比起歌手,對羅德裡格茲更準确的定位或許是詩人歌者,他在旅途裡歌唱,歌唱悲歡離合與人間疾苦,從容地來,從容地被遺忘,再從容地被拾起。


•情感訴求

  “電影紀錄片的情感,不是創作者一時的心血來潮,不是一種即興式的感慨,他需要理性的思索和一個積蓄、回旋、沉澱的過程,以達到情感和理性的融合,即“情中有理,理中有情”。


•永恒的主題——夢想

夢想,似乎是影視作品中永不蕭瑟的主題。當驚鴻一瞥的夢想抛開銅臭,抛開世俗,抛開階級,淋漓盡緻地展現着每個人原本一厘脆弱的心房的時候,我們會愈發停下腳步,駐足思考夢想本身帶給我們的力量,甚至成為一種義無反顧的信仰。

對羅德裡格茲來講,所謂夢想便是堅持自己的音樂,即使不被理解即使沒有觀衆,卻依舊不被世俗所動,用一份熾熱的愛堅持創作,堅持自己想要的人生。我們看着他這一路走來的艱苦,我們卻也更加理解了夢想的意義。喜歡就要去做,不管前路有多艱難,不管别人怎樣的眼光,至少我們還有自己的真心,在充實而富足的活着。


•找到真實的自己

好像在這部影片中,所有的觀衆都能找到真實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舞台,撫慰憂傷和悲痛,一切都歸于沉寂,而觀衆,終于找到美麗而永恒的東西——坦然的安甯。這也是一種人生。

我們整個片子在尋找“小糖人”,我們也同樣在尋找着我們自己,那個不曾被世俗同化擁有初心的自己。經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羅德裡格茲,一心隻為自己的音樂而歌唱,歌迷與他享受着這來之不易的相遇,而當一切重歸平靜,他的生活卻還在繼續。在命運的起伏和人生的無常中,羅德裡格茲依舊遺世而獨立,超越了世俗和平凡,不斷地追尋着自己的夢想,在平凡中實現了自我的價值。這對于在世俗中迷茫着掙紮着的我們,何嘗不是一種啟示:去找到真實的自己,過想要的生活。正如古人言,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當代人,缺少的正是這份灑脫與安然。

羅德裡格茲在他的戲劇人生中,依舊堅守着屬于自己的那份寂靜靈魂。

卡森麥·卡勒斯在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中有一段對于啞巴辛格的人物描述,用來具化如此這般才華橫溢卻又甘受無聞悄然生活甯靜内斂的人們的臉譜再合适不過:

“……沉思般的安甯造訪了這張臉,如此的安甯你往往能在最悲傷或最智慧的臉上瞥見。是的,他仍然漫步在小鎮的大街小巷,永遠地沉默和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