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Nomadland,非常喜欢,可能是这些年来看得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恰到好处的克制,恰到好处的深情,恰到好处的启程,恰到好处的归来。

文艺,但不做作,深触人心,但不说教。人物有一点格格不入,却又千真万确。并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却到处都是情感与体验的碰撞。这是一部九十九分的影片,扣掉的那一分,是因为不那么喜欢Dave的背景,太安定太富有,似乎为了表达某种观念和主题而显得过犹不及。还好只是短暂的片段。

一个在看电影时候不断浮现的念头是:我作为一个出生成长在另一个国度与环境中的人,在今天能触动内心深处的,却是这个“异国”的景致。更增加复杂度的是,我同时又尖锐地意识到,电影里所展现出的人物群像,哪怕与我共处一片国土,却和我真正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交集。这种近乎无理而错乱的熟悉感,有一种魔幻的色彩,似乎幻境、他乡、归属、回忆、想象、所以为的,与所实历的,全部纠缠在一起,无法自洽。然而所有的亲切和距离,又都无比真实,所以是否自洽,其实并不重要。再考虑到导演的背景,这样的感受,好像突兀得顺理成章。也许无论什么样的文化和地域,有些东西,总是深植人心的。

电影非常完整,但故事并不刻意,甚至有一些松散随意的片段,然而又不显得零乱。当然我又疑心,之所以我觉得如此完整,其实是因为那种熟悉感——那些很容易就能看出在哪里的风景,西岸悬崖下的怒海,加州与内华达之间积雪覆盖的荒原,亚利桑那照亮仙人掌金色尖刺的初阳,南达科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badland,甚至还有RV park里的火堆,旋转的洗衣筒,营地的野餐桌……这都是我曾目睹的风光,曾落脚的地方,曾亲历的场景——我彼时的心情与境况当然与主人翁不一样,但是在自然中,在野地里,个人的心情与境况似乎那么微不足道,只要共同见过那一缕阳光,似乎就具有了共鸣的全部基础。所以说到头,感动我的,还是本来就存于心底的东西。

虽然喜欢自然,但其实我并不像片中许多流浪者一样追求那种"into the wild“的漂泊感,那种抛弃外物的自由感(事实上,我并不喜欢into the wild这本书,以及它的主人翁)。所以,Fern因为环境所迫而出行,更加真实自然,更能容纳我零碎不成体系然而又切实的共鸣。最大的想法是,在自然之中,人总是不断改变,慢慢放下执念。年轻时出行,是有个不甘寂寞的自我无处安放,无论在什么样的绝境风光里,那个“我”总是不依不饶要跳出来。然而近些年,那种不安与执念越来越淡,并不需要奇景,并不需要震撼,只要身处野地,自我就完全可以托付出去,体验既是内在,又完全融于外物,因为看电影永远是看自己,所以电影的最后,我仿佛觉得Fern也是如此,白色面包车离开沉寂的小镇,路两边是无尽的戈壁,路前方山梁横云,那样的荒凉是如此完美,完美得似乎凝固。在彼时彼地,那一刻是启程,还是归来,是结束,还是开始,对于Fern来说,也许完全不再重要。因为”我”与山川同在,是人与野外,以及自己,以及时间,唯一相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