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9.4到6.6。
評分人數,20w+到不足2w。
但端午假期裡每一天都有朋友向Sir問起它。
一集爛了,又忍不住打開下一集。
一日神劇,終身神劇。
能做到的也就它了——
《黑鏡 第五季》
Black Mirror Season 5
爛,雖成定局。
但面對昔日神劇,Sir還是不忍用一句爛來帶過。
有多爛?
爛在哪?
為什麼爛?
下一季還要追嗎?
Sir早就說過,《黑鏡》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講完一個獵奇的故事。
而是讓我們在故事之後,反複咀嚼和回味。
這一點,不會變。
先簡單說說這一季三個故事。
可以用三句極其簡單的概括——
第一集:你老公去遊戲裡跟好基友啪啪啪了;
第二集:你再開車玩手機會把老婆害死的;
第三集:你的idol人設崩塌了。
從主題可以看出,《黑鏡》的确在改變。
它變得更貼近現實,貼近我們。
注意三個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二集:2018;第一&三集:以日常生活場景推測,都屬于架空的當代背景。
故事不再是未來。
而是當下,甚至過去。
它的科幻感被有意減弱了。
當然這對于《黑鏡》來說不是問題。
它的科幻感,從不建立在對未知的想象。
而在于讓我們警惕那個可見的、離我們不那麼遠的未來。
問題是什麼?
它不夠“黑”了。
第一集,它說:
未來VR遊戲的高度仿真,會放大人的欲望,帶來倫理問題。
于是。
任由兩個大漢變身遊戲角色,在虛拟世界翻雲覆雨到天明。
他們的妻子,掙紮過後,也被欲望控制。
結局……
居然是夫妻定好了一年一度的“出軌日”,交換偷腥道具,雙雙把家離?!
這本是一個可以充分深挖的主題。
比如,人的情感。
面對唾手可得的欲望,理智敗了,情感也毫無掙紮嗎?
再比如,科技的二元性。
劇集把所有的過錯,最終抛給了遊戲,卻忽視了科技根本。
技術是中立的,技術更是不可控的。
可惜。
它隻給我們提供了一輪又一輪,不算新鮮的二次元性愛秀。
第二集,它又說:
社交軟件讓人上瘾,使人分心,造成車禍,帶來創傷。
安德魯·斯科特的演技确實牛。
但他坐在車裡,一把鼻涕一把淚懷念亡妻時,Sir實在感動不起來。
或者說,它根本沒想讓我們感動。
故事本身是灰色的。
兩個主角,地位一高一低,最終殊途同歸。
被社交軟件害慘的受害者,他在底層。
一個悲劇,引出更大的悲劇。
社交軟件的老闆,他在金字塔尖,但也隻是資本的傀儡。
一個人的願望,被更多人的願望裹挾。
你得不斷優化,讓人們保持互動
更像是快客可卡因
就好像維加斯的賭場
……
他們有個部門,他們所做的就是稍作改進
他們有多巴胺目标
是我創立的,我卻沒辦法阻止!
不得不說,它的确暴露了某些現實。
比如,輿論的冷漠。
當人質和兇徒共處一車,警方束手無策時,鏡頭不時對準現場兩個小屁孩。
警察多次提醒,你們趕緊回家吧。
他們死都不走,甚至為“場外觀衆”直播現場。
“我們聽到警察剛剛說,他的槍是假的。”
再比如,隐私安全。
匪徒想跟軟件公司老闆對話,軟件公司的人卻全力阻止。
這時老闆說了一句:
處在我這個職位,唯一的好處就是
我時不時有機會啟動……
上帝模式
對,他可以調用所有用戶的資料。
隻需要手指頭按一下。
有,也隻有這些了。
劇情将科技和人類劃分成兩個陣營,痛斥科技對人帶來的傷害。
最後隻能淪為一則“開車勿玩手機”的一小時公益廣告。
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看完這一季《黑鏡》都隻剩一句:
無聊,太無聊了。
不要再做無腦觀衆了。
這是《黑鏡》從第一季就教會我們的。
它曾被推上神壇。
但它絕對算不上你看一眼就會愛上的劇。
爽,是其次。
爽過後,脊背發涼的莫名恐懼,才是它魅力所在。
才是它相對于大部分作品,顯得“不無聊”的地方。
《黑鏡5》正是少了後者的一層自省。
它不再敢于冒犯。
它的制作升級了,主題更接地氣了,甚至看一眼演員表……
都是熟臉,不缺大咖。
△ 集齊《倫敦生活》的神父,流行歌手麥莉,《複聯》的螳螂女、獵鷹,《我們》的爸爸……
所有元素,都在迎合。
它讓你像劇中主人公一樣,安心地扮演一朵白蓮花。
想念從前的《黑鏡》。
因為它隻需一個鏡頭,就可以讓人手心出汗,輾轉反側。
就像第1季第3集那一幕。
男主發現自己有機會借助科技,回看妻子和前男友纏綿。
看還是不看?
看了,會痛苦嗎?
會。
但不會一上來就痛。
興奮,才是第一個沖出來的情緒。
你看主演坐在沙發上,手捧一杯香槟,咬咬手指,瓊漿入喉前的那一刻……
他分明爽了。
你也跟着暗爽了。
正當你看得入神,搓搓手準備跟他一起窺視……
痛苦才猛地襲來。
當他真的看到妻子和前任翻雲覆雨,他又停不下了。
失控般地反複看。
他開始煎熬、哭泣。
終于,窺私欲和好奇心,開始反過來折磨他。
折磨的隻有他嗎?
更是屏幕前羞愧到臉紅的你。
這才是神劇「神」的地方,它不害怕拿觀衆開刀。
《黑鏡》被許多人稱為“逼格神劇”。
逼格在哪?
酷炫的畫面,獵奇的腦洞,驚喜的反轉……
都有。
但在Sir看來,最重要是諷刺。
是像《黑色幽默》裡描述的:
“你點一支煙,雲霧缭繞中……一邊笑,一邊流汗。”
而《黑鏡5》的諷刺和自省,實在稀薄得很。
什麼是好的諷刺?
它會很重。
仔細用一磚一瓦搭成摩天大廈,築起一個高聳的現實。
它也必定很輕。
手指一彈,現實全盤崩塌。
Sir印象最深的諷刺,在第1季第2集。
男主出場,很可愛。
他第一眼就忍不住幻想和女主上床。
轉過頭,又對着鏡子認真地罵了自己一句:
混蛋!
他是“善”的代表,是一張白紙。
這是最淺的一層現實——
即使是白紙,人性的惡也會悄悄搶跑。
但這時離諷刺還很遠。
它首先要确立男主的價值觀,然後再摧毀它?
怎麼做?
不靠台詞,不靠流于表面的、慷慨激昂的宣誓。
隻需一隻小企鵝。
紙疊的。
什麼是“善”?
在人皆虛僞的世界裡,“真實”就是善。
小企鵝代表男主對“真實”的渴望。
它的誕生,美好而真實。
出自他愛慕的那個女孩之手。
但它剛一出場,就被當作「垃圾」清掃了。
企鵝1.0淪陷了,繼而有了企鵝2.0。
女孩不斷地創造“真實”,簡直是美好的源泉。
把你迷得神魂颠倒。
她把企鵝送給你。你日夜把玩、愛不釋手。
她還用調情的語氣偷偷告訴你,保護“真實”的方法:
可以壓扁
你可以把它藏在腰帶裡
到這,價值觀已基本确立。
觀衆跟男主一樣,已經對“真實”的美,有了執念。
那些視金錢如糞土的台詞,隻是勾引的後續動作:
你這兒有真實的東西
女主把真實給了男主。
男主拿出自己一輩子的積蓄,幫她實現夢想。
你看到二人互相成全,這是“善”的巅峰。
也預示着“善”的崩塌。
劇情開始把矛頭,對準外界。
一對美好的小情侶牽手追逐夢想,還沒出門,就被現實打趴下。
女主犧牲。
她在“觀衆選擇”下,被迫成為豔星。
男主憤怒了,他拼命展示自己“善”的一面。
他在所有觀衆面前高喊:
沒腦子的,淨看那些垃圾玩意兒!
這段放到好萊塢,絕對是高光。
男主形象被拔高,劇情得到升華。
電影在宏大的配樂中賺取本能流出的熱淚。
但你知道,《黑鏡》不會。
這才是它準備放大招的時刻。
諷刺,拉開帷幕。
男主追求真實,愛喝純天然的果汁,愛那隻紙折的企鵝。
可他的下場呢?
電影最後一幕,男主緩緩倒着橙汁,走到窗邊……
他住進了大房間,換上了大屏幕。
更高清,更“真實”。
對。
他加入了女主的隊伍,一起娛樂觀衆,一起賺大錢,足夠他每天喝天然果汁。
他自己得到了“真實”。
卻是以犧牲大衆的“真實”為代價。
最諷刺的,是最後一個鏡頭。
聚焦在男主的書桌。
那隻小企鵝,被做成了永恒的形态。
——金屬企鵝。
Sir至今依然記得看這個鏡頭時,滿身雞皮疙瘩的感覺。
這才是匹配《黑鏡》等級的諷刺。
它不會一下子讓你爽,也是一下子讓你難受死。
而是通過真與假、善與惡、好與壞的不斷博弈,反複折磨你。
最後。
到底是哪邊赢了?
你不知道。
這才是《黑鏡》足夠「黑」的地方。
它毫不掩飾地暴露人性的不堪一擊。
但也沒把話說死,對人性保留一絲希望。
就像海報裡那個不變的彈孔。
表面上,它将槍口對準科技。
然而它一回頭,瞄準的是你。
瞳孔放大,直視槍口,你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時候,子彈會從槍口射出。
與未知的對峙,是我們迷上《黑鏡》的原因。
但。
既然,你不敢虐我了。
那不好意思,就散了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