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了電影《七月與安生》,我發現了很多之前看的時候不曾注意到的細節,或許可以這樣說,我現在才看懂這部電影,以前隻奔情節去了。

...

電影中,安生對七月的“讓”是很明顯的,從13歲的時候吃七月不喜歡吃的包子皮,到長大擁有第一個窩時,就想着能有個招待七月的地方。我想,這是作為寄宿别人家,從小就學會的察言觀色,以至于後來的忍讓付出。

蘇家明第一次見安生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對眼前這個活潑、有些放肆的女孩感興趣了。其實面對長得帥、看起來家教好的家明,安生也同樣心動,可是這是七月喜歡的男生,安生選擇當作什麼事也沒發生過。甚至在家明的心稍微傾向她時,她選擇離開這個城市。

對什麼也沒有的安生,七月曾經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她賴以生存的愛和溫暖。在安生心裡,對七月好,是第一本能。或許在她心裡,也是覺得她沒有資格和七月搶什麼東西的吧。

...

七月是家裡的乖乖女,依循媽媽的想法來生活,包括大學的專業,畢業後的工作;安于家鄉的小縣城内,二十六歲結婚,二十七歲生小孩,三十歲買房子。為了遵循這個路線,她不得不緊緊抓住家明。

或許在很多時候,她都是羨慕安生的,羨慕安生的灑脫與自由,說走就走的自由,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奇遇、抑或是窮困潦倒的經曆,過酸甜苦辣的人生。

看電影的時候,我也這樣想過,逃離辦公樓裡的格子間,去過流浪的生活,去哪都好,隻要是不同的風景。去經曆不曾經曆過的故事,去做沒有勇氣做的事情。

在七月遭遇結婚的變故後,七月的媽媽對她說:過得折騰一點,也不一定不幸福;其實女孩子不管走哪條路,都是會辛苦的。

而我想說的是,是人都會辛苦的。兩種生活都會有盡頭。

喜歡四海為家的安生也說,再喜歡大海,也需要上岸,不能一直待在海上。也會說,什麼時候才能對這種生活不會感到膩味。也會說,我感覺走到盡頭了,我很累,我想回家了。飄蕩到一種程度,她也想安定。

我在想,蘇家明如果最開始是和安生在一起,那麼他後來會不會也覺得,七月的穩定也是一種幸福?

...

影片的最後,七月和安生互換了人生,七月終于逃離了從小成長的地方,開始她所向往的自由生活;而安生也過上了她一直很渴望的安穩的生活。當然這隻是其中一個最為理想的結局。

蘇家明是男版的七月,所以才會如此被安生吸引。而叫“安生”的那個人,前半生過得飄搖無根。

我們都曾是七月,内心向往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