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是倫敦鄉下一所女子學校的優等生,16歲的她和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考上牛津大學,直到遇到了成熟迷人的大衛,他帶她去聽古典樂演奏會,去牛津和巴黎度假,被愛情與夢幻生活包圍的珍妮選擇辍學,嫁給大衛。然而,在全家坐車去參加宴會的路上,珍妮發現大衛已婚的事實,她立刻讓他掉頭回家,并向自己父母解釋清楚。結果他逃走了,珍妮找到大衛住處,從他妻子口中得知她不是唯一被騙的女孩。之後珍妮重回學校,假裝一切沒有發生過,刻苦讀書,果然考上了牛津大學。以上就是英國電影《成長教育》的基本劇情。

...

女性需求

《成長教育》是部徹頭徹尾的女性電影,它的首要深刻之處是對女性需求的無情解剖。影片以輕快的調子開場,校園裡女生們跳舞、制作甜點、上文學課,總是被老師斯塔布表揚的珍妮是佼佼者,她聽法文歌,喜歡大提琴,對繪畫等藝術名詞了如指掌,然而父母對她期望很高,為了考學她不得不暫時壓抑這些激情。

...

有人說:若女孩涉世未深,就帶她看盡人間繁華;若她心已滄桑,就帶她坐旋轉木馬。大衛的出現正好滿足了少女珍妮的全部幻想,他開着限量版古董車,衣冠楚楚,看起來成熟又多金,體貼又迷人,謙讓老奶奶過馬路,送淋雨的珍妮回家,留下了十足的好印象。

...

接着珍妮收到了大衛送來的花籃,他開始約她,古典樂演奏會、朱麗葉高級餐廳、名畫拍賣會、惬意的巴黎之旅,這些原本隻能從書本中了解的浪漫生活,如今大衛帶着她一一體驗,一切都那麼活色生香,如在雲端。以至于她回到家,還沉浸在幸福之中,媽媽問她:“今天過得怎麼樣?”珍妮說:“這輩子最棒的了。”

...

跟大衛在一起,珍妮的品味被衆人贊美,探索世界的熱情被鼓勵,渴望與衆不同的心理被迎合。即使她發現大衛從事藝術品倒賣,甚至有偷竊行為,有一刻快要看到他的真面目了,可還是沉溺在被愛的感覺中。

...

如果将珍妮歸類于那種愛慕虛榮的普通女孩,無疑是簡化了《成長教育》,影片中将大衛比作羅切斯特,《簡愛》的男主人公,帶有很強的暗示。小說《簡愛》被當作女性獨立自強的典範之作,相貌平平,但不依附于男權的簡愛讓人頗受鼓舞,外冷内熱,性格深沉的羅切斯特讓人着迷,結尾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讓羅切斯特毀容之後簡愛再接受他,以實現精神上的“男女平等”。然而,校園女生們無法領會其中的權力關系,她們隻會看到感人的愛情,将羅切斯特那類成熟有錢的大叔當作理想對象,她們以為會被當作大人對待,殊不知大叔們看中的是小女孩的青春活力。

教育弊端

記得《圓桌派》有一期讨論渣男,窦文濤等人認為那些有暴力傾向,殺人放火才算渣男,而蔣方舟所代表的女性群體對渣男的定義很寬廣,欺騙感情的也算。在呈現這段關系時,《成長教育》處理最成功的一點是其不偏不倚的立場。

雖然觀衆對大衛是情感騙子的身份早已知曉,但影片在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并沒有強烈的怨氣,隻是通過他妻子惋惜憤慨的語氣一帶而過。大衛表現出來的良好教養,是刻意為之,他的甜言蜜語,是精心編排的重複,他為珍妮和衣緊帶的動作,也為其他女生做過,他帶她去的巴黎塞納河邊,充滿了和他人的回憶。總之,珍妮以為命中注定的真愛軌迹,都是大衛的套路,這是感情的殘酷之處。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李國華不讓女兒多讀書,甯願她蠢一些,和心思晶瑩剔透的房思琪正好是反面。《成長教育》中大衛的朋友海倫也是如此,她說聽古典樂就像參加自己的葬禮,她甯願逗狗也不願參與競拍,她對藝術一無所知,這些不妨礙她對生活有真實,準确的認識,當她看到大衛仿造簽名時,脫口而出道:“邪惡的老男人!”可是珍妮不能放棄判斷,指望海倫的一丁點善意。

...

珍妮的家庭教育不能讓她逃過一劫,相反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珍妮爸爸反複強調有用,拉大提琴沒用,加入社團有用,因為牛津比較看重交際能力,當個作家沒用,認識作家有用,因為後者表示你有人脈,由此他一步步被大衛利用。不讓女兒出門約會?可那裡有頂級的演奏會,不讓女兒去外地過夜?可這是認識名人的好機會,不讓女兒去外國,可你也沒能力帶她去呀。于是他在大衛的有力說服下,将監護權拱手相讓。

...

當然影片并沒有完全歸咎于爸爸,珍妮需要理解,面對更強大的話術,一個需要養家的中年男人的自卑和恐懼,他也希望被人引領,貪圖安逸是人的本性。

還有,學校發現珍妮無心學習,校長和斯塔布老師輪番對她進行勸說,卻适得其反。相比花花世界的種種誘惑,枯燥又辛苦的求學生活簡直是浪費生命,那些戴着眼鏡,滿臉痘痘的書呆子實在可憐,面對斯塔布老師,她質疑道,你劍橋畢業,又漂亮又聰明又怎樣?隻是個中學老師。斯塔布既受傷又痛心,說,我很遺憾你認為我死了。

...

念書何用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相信這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倘若生活不順,那教育這件事要背最大的黑鍋:如果沒讀那麼多書,那我肯定賺得比現在多,我就不會有那麼多妄想,我會比現在過得好……其實,把人生寄托在教育身上的論調很不公平,它反映了人們渴望奇迹、一勞永逸的心理。

從經濟學角度看,教育本身需要長期投入,而且短期不會得到收益。很多人将教育當作保障,因此面對一份更有誘惑的保障時,讀書無用論占上風,可是一旦失去庇護,教育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了。

《成長教育》兩種價值觀的交鋒集中在珍妮和斯塔布老師身上,當珍妮決定嫁人時,她對斯塔布老師以及她所代表的一切深惡痛絕,他們平凡又無趣,可當她被抛棄後去請求老師原諒,驚訝地發現斯塔布房間非常漂亮,擺滿了平裝書、明信片和小玩意兒,原來她樸素的外表下情緻盎然,别有洞天。那天,珍妮從斯塔布身上理解到了生活的本質。

教育給人禁锢,又讓人自由,需要在限制和享受之間找到平衡,經曆過風雨仍要保持好奇之心,像從來沒有受過傷害,像第一次那樣去擁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