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的尋子之路,折射出來的其實是這個社會的弊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貧窮。見過了大城市的繁華,真的想象不出來都21世紀了,還有人沒見過電腦,還有人一年可以花費不到一千,還有人吃不起飯......

有時候我很想看這些聚焦于底層人民的電影,因為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是作為一個青年應該關注的,但我又不想看,因為當影片把這些血淋淋的現實擺在我的面前,我會意識到這個社會太不公了。貧窮真的是原罪。成年人的崩潰可能真的就是一瞬間。
之前見過在網上買散裝衛生巾的女孩,感覺還挺痛心的,明知道對身體不好,但卻因為貧窮不得不買這些沒有衛生許可的必需品,而我們可能還在糾結哪種用着舒服,哪種更好。
這就是生活,我沒有經曆過這樣的心酸,我也沒有資格去評價。

影片中的社會意義遠大于影片自身。政府的“官僚主義”、官員的“不幹實事”......福利中心因為尼古拉家不具備孩子成長的條件就将孩子寄養,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合理的,父母把孩子生了下來,不僅僅是要給他們愛,還要有最基本的物質保障。但不可否認,國内的這些政策并不完善。就底層人民來說,小小年紀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可能早早的就步入社會開始打工。

所以摒棄所謂的“視網膜效應”,去了解我們不知道的角落,也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刻的體會人間百态。

這幾天剛看見一句話是“見識不光是往上走的,也應該往下走”,當我們擡頭看月亮時,不要忘了地上的六便士。當我們擁有了美好生活時,也不要忘記關注社會底層,不要喪失了對這些人的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