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價《狗十三》之前,我必須承認自己極少接觸與青春期有關的題材,但我确信本片是一部現實主義、絕不狗血、與青春期而不是叛逆期有關的電影。

影片開頭,李玩被迫把自己感興趣的物理培訓班,改成了更有利于提分的英語培訓班,就把成人和孩子的思維模式講清楚了:成年人的世界裡,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标的,而孩子的世界在乎的是“對錯”與“我喜歡”。

同時,編劇也并沒有把孩子與父母的關系設置成正反派大對決,而是認認真真地刻畫現實。爸爸也知道孩子喜歡物理,可是對于偏科的孩子他又能怎麼辦呢?于是他想了許多方式來彌補孩子,比如塞錢,比如買一隻小狗,比如讓堂姐來配她住幾天。孩子也不是完全沒有錯誤,畢竟長輩們也沒有時間任由她耗着,回家以後全家還要看她的臉色,好在李玩不久就接受了小狗,這件事才真的平息下來。

但實際上問題解決了嗎?并沒有,雙方都妥協了而已。長輩們依舊認為孩子是靠哄的,孩子給狗狗取名叫愛因斯坦。

不久後,狗丢了。對家長而言,這是一場家庭風暴,對于孩子而言,她的夥伴生死未蔔。有些事情在這個年紀會特别地重視,但以後看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影片最後,李玩雖然報了英語培訓班、沒有看到天文展覽、沒了狗狗,但她還是赢得了物理競賽、獲得了保送名額、意識到狗狗在别人家過得更好。可是對于那個時候的李玩,不抛棄不放棄地尋找愛因斯坦,是錯的嗎?父母用另一隻長得很像愛因斯坦的狗狗來代替它,自欺欺人、指鹿為馬,以求度過這場家庭風暴,就是對的嗎?

“這就是你們對待錯誤的态度嗎?”孩子的世界,是對錯和自我。

“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成人的世界,是效率與妥協。

剛走出電影院時,我覺得影片的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塔)比故意搏人眼球的《狗13》要貼切得多。可是重新想想這個故事,每個人都錯了,但每個人都無法跳出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和思維方式,最後隻能通過“青春期”來解釋,通過孩子的“成長”來解決。這樣再看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其實有點從孩子視角出發的意思了,而《狗十三》說的是這個狗13的世界。

這名字,多貼切啊。

個人評價8.5,推薦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