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自19世紀末法國作家、詩人皮埃爾·洛伊斯和同為詩人、小說家的瑪麗·德·雷尼爾斯的照片和信件。
皮埃爾與朋友亨利都愛上了自己老師的女兒——瑪麗。瑪麗雖然與皮埃爾兩情相悅卻因為要替父親還債嫁給了亨利,而皮埃爾則出走。
兩年後皮埃爾歸來成了一名攝影師,而他與瑪麗也舊情複燃,世俗的理教都被抛去腦後…

我看這部電影純粹是出于這部電影很美——被截圖吸引。

雖然我不懂攝影,不懂藝術該如何鑒賞,但依然被這部電影的攝影、場景、色彩以及肉體之美所感染到。

...

連牆紙都是美的


當時并不了解這部電影是講什麼的就找到資源一頭紮了進去。

開始以為它是在講皮埃爾的故事,後面卻發現其實是在講述瑪麗的成長。

...

看這部電影我有種小時候在看外國文學名著的感覺——似懂非懂,一頭霧水。

在這部片子裡,故事簡單的說就是老套的他愛她,她愛他的三角不倫愛情。而在被各種美景眼花缭亂、被他們之間唯心的詩歌暗号充斥的叙述中,我還是慢慢理出來了一點頭緒。

(以下包含劇透)

皮埃爾說:當我無法當你的丈夫,就讓我當你的情人吧。我想交給你一些你難以想象的東西。

瑪麗知道皮埃爾原來不止她一個情人時她接受了…

她看到他們一群男人圍觀一個女人的裸體表演,看着他們樂在其中…她心裡是充滿了震驚和痛苦,但她忍住了;

甚至跟着皮埃爾帶回來的吉普賽女郎來了一次“自我探索”,學會了一些更誘人的技巧;

到此,皮埃爾在這段感情都是占上風的主導地位。轉折是從他再次出走開始,我們的女主終于開始真正地成長了。

...

從一開始的心碎欲絕,卧床不起,到後面一面找着情人一面又給皮埃爾繼續寫着感想,她實現了從鏡頭裡的對象變成模仿皮埃爾去拍攝别人。

這種身份的對調正是她自我意識的覺醒。

(事實上影片的這段我覺得講述的十分生硬…)

...

在詩裡開車也是畫面很美~


而當皮埃爾重歸,本是準備再次重修舊好,卻發現瑪麗“盜取了他的靈感”。

...

如果不是因為女主懷孕了(男主的),這個故事可能就終止了。

接下來的的劇情就更好玩了…

亨利(瑪麗的丈夫)出于太過深愛瑪麗而接受了瑪麗與皮埃爾的孩子,他還要求在皮埃爾與瑪麗歡好時讓自己的隔壁“感受”…

而瑪麗在母親想要将妹妹嫁出去時更是親自出動勸皮埃爾娶自己的妹妹,理由則是這樣她們可以三人行。

回過頭來分析,從女主一步步為男主退讓開始,她的心也在為這種刺激而漸漸敞開。她的想象力、才華,她對皮埃爾的愛,都讓她逐漸掙脫世俗的束縛變得更加璀璨而美麗動人。

這種轉變可以用下面這張電影截圖來回答。

...

蘇菲瑪索《初吻》


可能看得過程會覺得瑪麗對皮埃爾的癡戀顯得過于妥協和失去自我,但是愛這種事不就是在摸索、碰壁中逐漸找到自己嗎?

瑪麗始終是勇敢又美好的,她明了自己的美麗、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追求。猶如一朵水仙花,自戀後終于自知。

她愛他,也是愛自己愛他的那般富有活力和激情的模樣;愛他能夠将自己的美好舒展開來;愛他同樣的富有詩情畫意、大膽前衛。

誰都知道瑪麗是皮埃爾的缪斯。

可皮埃爾又何嘗不是瑪麗的缪斯呢?

後期可能會發現瑪麗對皮埃爾的愛産生了變化:她依然是愛他的,隻是愛的更從容,有了理智。

...

她說:我愛你愛到可以與他人分享。

...

最終瑪麗在這些經曆中醞釀出了一本小說,并且頂着一個男人的名字發表而大受好評。

有句評論我覺得說得很對:

因為你,我成為了你,也成為了自己。

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部尺度巨大的情色電影,不值得看。

然而雖然電影叙事方面可能不夠細膩切入,留白比較多,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刻畫床笫之間和還原圖像,但是私認為這部電影還是很優秀的。

一部電影究竟值不值得還是要看你怎麼想。

反正我是滿足了。

...

沖女主的肉體就可以給九分

有時候在理解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帶三觀進去會更容易能欣賞,尤其在它的環境、曆史不能身臨其境時。



文章發表于公衆号:列特拉維夫的曬番茄

後台可發資源